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一个容器究竟能装下什么?它可以盛满五谷,也可以封存一段失落的历史密码,何尊的传奇,就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开始。它曾经默默无闻地装着西周的粟米,同时,也在自己的身体里封装了“中国”这个文明概念最初的形态。
在被世人真正读懂之前,这件青铜器早已用两种语言,将自己的身价刻进了骨子里,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藏起来的。看得见的,是它那朴实庄重的造型,肩宽腹圆,既有力量感,又暗合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外壁上布满了精致又威严的饕餮纹,一看就不是凡品。更绝的是,它的铸造工艺在当时极为罕见,扉棱和器身竟然是分开铸造再拼接的,这种“分铸法”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王室技术力的一次炫耀。
而另一种语言,则沉睡了三千年,那是藏在尊内底部的12行、122个字的西周金文,笔画厚重,字字深陷,一看就是王室工匠的杰作。
这串沉默的数据包里,藏着一个足以颠覆历史的句子:“余其宅兹中国”,这句话,把“中国”这个词从一个模糊的地理方位概念,直接提升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坐标。
要知道,在这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这个词最早只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里,何尊,一下子把这个时间点往前推了一千多年。
可就是这么一件自带密码的国之重器,它的前半生,却是一场在尊贵与卑微之间来回摇摆的奇幻漂流。最初,它是周成王营建新都的历史见证者,是庙堂之上的庄严礼器,三千年后,到了1963年,它被陕西宝鸡一位叫陈堆的农民从自家后院的菜窖里挖了出来,命运就此拐了个大弯。
在陈家,这件神圣的礼器成了最接地气的家什,装过玉米,盛过小麦,甚至还当过猪饲料的盆,后来,为了给娃换点奶粉钱,陈堆把它当废品卖了。在废品收购站,它被放在秤上,按废铜称重,最后以30元的价格成交,那是它价值的最低谷,离被熔成一滩铜水,仅一步之遥。
幸好,博物馆工作人员佟太放来了,他在一堆破铜烂铁里,一眼就看出了这件青铜器的不凡,将它“救”了回来。可即便进了博物馆,它的命运也没立刻反转,由于铭文被厚厚的泥土和锈迹盖着,整整十年,它都被当作一件没有铭文的普通展品,在库房的角落里继续沉默。
直到两双关键的手出现,才彻底唤醒了何尊沉睡的灵魂。第一双手,属于佟太放,他像一个守护者,在最危急的关头,保住了何尊的“物理生命”,让这个故事有了往下讲的可能。第二双手,则属于文物专家马承源,他赋予了何尊真正的“历史生命”。
那是1975年,一批青铜器准备运往日本参展,何尊也在其中,就在装箱前的最后检查时,怪事发生了,助手在一旁催促时间紧迫,但马承源总觉得不踏实。
他仔仔细细检查了外壁,没什么发现,可他偏偏不肯放手,坚持俯下身子,借着光往尊内深处看,就是这么一看,他注意到内壁似乎有不同寻常的反光。
他伸出手指,拂去一层薄薄的积灰,指尖立刻触碰到了一种凹凸不平的奇妙轮廓。他立马掏出随身的小手电筒往尊底一照——12行金文赫然在目!那一刻,马承源感觉自己的手指“像被历史拽了一下”。
他没有声张叫来摄影组,而是自己拿出随身带的纸墨,亲手将这沉睡了三千年的文字拓印下来。在2024年的一次特展上,他的儿子马明,就向世人展示了这份珍贵的1975年的手拓铭文。
何尊的价值,是它的工艺、铭文、曲折的命运和几个关键人物共同塑造的结果。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人们用X光修复它时,竟在尊内的泥土里发现了西周的粟米种子,这恰好印证了它曾作为农家粮缸的那段经历。而那位发现者陈堆的儿子陈建军,后来也曾带着孙子去博物馆看这件“祖传粮缸”,感慨万千。
“宅兹中国”。这四个字,在三千年前由工匠一锤一锤铸进青铜,又在三千年后,经由农民的铁锹、收购员的慧眼和专家的指尖,最终抵达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它早已不只是一件文物,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其核心身份,一次又一次永恒的追问与确认。
信源:长江日报——这件国宝曾流落废品收购站差点被毁!之后的发现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