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共举行了112次殿试,录取进士26747人。在这期间,除了顺治壬辰和乙未两科的满汉分榜中有两个状元外,清朝的统治者为了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无论满洲还是蒙古旗人,都不允许进入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这三大荣誉位置。由此,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代表最高荣耀的头衔,成为了汉族人的专利。
这一规矩持续了超过两百年。然而,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发生了一件引发朝野热议的大事,这就是同治帝的岳父崇琦在殿试中夺得了状元。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京城。
崇琦是蒙古正蓝旗人,姓阿鲁特氏。他的父亲赛尚阿在嘉庆和道光年间深得宠信,官至协办大学士,咸丰元年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赛尚阿因处理不当而被治罪,崇琦也因此失去了工部主事的职位,阿鲁特氏家族逐渐衰落。
崇琦失去官职后,便埋头读书,十几年苦读成就了他的学识。正巧赶上了同治四年的科举考试,他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殿试。4月21日,同治帝在保和殿主持了殿试。考试的题目由专门的大臣出题,主考官是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和军机大臣宝鋆,参加会试的贡士共有265人。这些贡士们绞尽脑汁,尽全力争取状元之位。
崇琦明白作为旗人,自己不可能夺得状元,因此并没有过于紧张,反而思路异常清晰,挥笔如龙,写下了自己平生所学的精华。殿试后,八名阅卷大臣对试卷进行了评审,试卷密封,评审官只根据试卷上的圈点来排序。标记圈最多的试卷会排在前面。
接下来,同治帝在养心殿查看了评卷情况。当时的同治帝年仅十岁,还无法辨别试卷的优劣,但因为试卷上都有圈点,他顺利地选出了标有八个圈的试卷,拆开后发现,正是崇琦的名字。
两宫太后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时难以决定,因为按照惯例,旗人不应该夺得状元这一荣誉。如果破了这一祖制,将会产生很大的争议。但如果不按试卷成绩选人,又显得不公。因此,问题被交给了军机大臣和评卷官商议。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只论文字,何分旗汉”。最后,恭亲王奕领衔向朝廷奏请,最终同治帝和太后同意了这个特殊情况,钦定崇琦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旗人状元。
崇琦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开后,轰动了整个京城。许多人都感到惊讶,甚至有人感到不满,而有些人则表示艳羡和钦佩。但最为激动的,还是崇琦自己。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打破清朝二百多年的惯例,成为首位旗人状元。尤其是在他的父亲和自己都因被革职而家道中落的情况下,如今突然登顶,令他喜极而泣。
崇琦中状元后,运气接连不断。首先,他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荣誉职位。两年后,他升任庶常馆提调,并在同治九年再次晋升为侍讲,充任河南乡试的正考官。此后,他的官职不断上升,成为功臣馆总纂,日常负责起居注的工作。
同治十一年(1872年),崇琦的好运再次降临。此时,他的女儿成功当选为皇后,成为了皇帝的妻子。借着女儿的光辉,崇琦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成为了散秩大臣,职位迅速升迁。在大婚的前一天,他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候补,从原来的五品官员一路晋升为二品大员。十一月,崇琦和他的家族被调入镶黄旗满洲,重新进入了清朝最尊贵的旗分。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崇琦的女婿同治皇帝去世,皇后不久也跟着去世。从此,崇琦失去了他最强的政治支持。之后,他被调往外地任职,长期没有权力。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他才重新回到京城,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西逃,在临行前将崇琦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实际上是将一个无法处理的烂摊子推给了他。崇琦和荣禄在京城坚守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败退至保定。国家沦陷,家族破败,看到这一切,崇琦悲痛欲绝,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他的儿子召集全家人,挖了一个大坑,全家一起殉难。据说,崇琦一家在八国联军入侵期间的壮烈死法,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慈禧太后回京后,得知崇琦一家壮烈殉难的消息,深感震撼和感动。她认为崇琦为了国家而捐躯,表现出了大节,决定依照尚书例赐给崇琦家族一笔抚恤金,并恢复他在任职时的各项待遇。不久后,崇琦的遗体也得到了祭葬,他的名声被永载史册,并被追谥为“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