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早期拥有五位非常出色的谋士,他们分别是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和郭嘉。要说哪个最厉害,其实没有定论,因为每位谋士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板。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曹操的五大谋士,可以这样总结:
荀彧是战略大师,像张良一样出谋划策,像萧何一样负责后方的管理;
荀攸是战术大师,他多次亲自参与制定具体的战术;
程昱是文武双全的人,既能出谋划策,又能在战场上镇守一方;
贾诩是聪明且低调的谋士,智商非常高,出谋划策时往往一击即中;
郭嘉是心理大师,能够准确理解曹操的想法,并提出更加符合曹操意图的计策。
那么,谁是最厉害的谋士呢?其实很难直接比较,因为每个人的长处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是郭嘉。虽然郭嘉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绝对是曹操最为喜爱的谋士。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五位谋士的特点:
1、荀彧
荀彧被曹操称为自己的“子房”,意思是曹操将他视作自己的张良。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擅长谋略,运筹帷幄。每当曹操遇到重大决策难以做出判断时,都会请教荀彧。曹操在早期起兵时,选择了以兖州为根据地,荀彧与他共同商讨战略,决定先打谁、后打谁,以及与哪些势力结盟。比如,当袁绍羞辱曹操并且准备讨伐曹操时,曹操犹豫不决,觉得自己实力不足以与袁绍对抗。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论”,鼓舞了曹操的士气,坚定了他与袁绍开战的决心。另一个例子是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感到压力巨大,准备后退。此时,荀彧的回信告诉他:“现在正是相持阶段,不能后退,必须坚持,才能取得胜利。”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荀彧的官职是尚书令,他主要负责后方的管理,保障曹操的兵力和粮草供应,因此曹操通常不会带着他四处征战,更多的是讨论战略层面的决策。可以说,荀彧在曹操的阵营中,扮演了战略大师、后勤部长和秘书长的多重角色。
2、荀攸
荀攸曾是大将军何进的宾客,参与了最早的刺杀董卓行动,虽然计划失败并被捕入狱,但因为董卓被杀而得以保命。后来,他在荀彧的推荐下投靠曹操,并迅速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荀攸是曹操手下的战术大师,几乎参与了曹操所有重要战争的具体战术制定。比如,在征讨张绣时,荀攸建议暂停攻打,因为张绣与刘表互为制衡,曹操没有采纳,结果失败;而在攻打吕布时,荀攸看到吕布的力量已尽,建议曹操加紧进攻,曹操听从后取得了胜利。荀攸在官渡之战中提出声东击西的策略,帮助曹操成功解救白马,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此外,荀攸的职位是中军师,相当于参谋长,曹操对他非常信任。
3、程昱
程昱是五大谋士中唯一一位既能文能武的谋士。他从兖州之乱时便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和谋略才能。最初,程昱成功游说范县和东阿县的地方官员坚守城池,并派兵封锁敌军的道路,为曹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曹操迎立汉献帝后,程昱被任命为济阴太守,镇守兖州。在官渡之战时,他独立指挥守卫鄄城,拒绝了曹操的增援请求,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程昱不仅是谋士,还是有勇有谋的将领,他在关键时刻提出过许多建议,如阻止曹操投靠袁绍等。不过,曹操并没有听从他所有的建议。程昱也曾劝曹操在赤壁之战时,谨慎面对孙权与刘备可能的联合。
4、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公认的智商最高的人之一,同时也是曹操手下最为低调的谋士。贾诩的出谋划策几乎没有失败过,特别擅长精确计算局势。早年,他曾劝李傕和郭汜等人不要解散,建议他们奔向长安,最终成功了,这一计谋造成了重大的历史影响,被人称为“毒士”。贾诩后来投靠张绣,并多次提出策略帮助张绣战胜曹操。但他很快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劝张绣投降曹操,因此为自己赢得了重用。贾诩不仅在军事上极有眼光,还懂得如何保全自己。他不轻易出谋划策,但每一次出手都可以见效。比如,在渭南之战中,他提出离间计,成功击败了马超。此外,在赤壁之战前,他还劝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应该先安抚荆州百姓,然而曹操未听从他的建议,导致了赤壁的惨败。
5、郭嘉
郭嘉可能不是曹操手下最为厉害的谋士,但他无疑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郭嘉不仅智谋过人,还能精准捕捉曹操的心理,给曹操提供符合其心思的建议。曹操曾因对袁绍的力量感到恐惧而犹豫不决,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增强了曹操的信心。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担心后方会遭到孙策的偷袭,郭嘉却预言孙策不会偷袭,果然不久后孙策被刺杀。郭嘉还曾建议曹操等待袁家兄弟自相残杀,坐享渔翁之利,曹操采纳后果然取得了胜利。郭嘉不仅给曹操出谋划策,还能完美理解曹操的内心,因此曹操十分宠爱他,两人关系极为亲密。
如果要按照曹操的眼光对这五大谋士进行排名,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荀彧 > 郭嘉 > 荀攸 > 贾诩 > 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