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江山为何会在短短三代内分崩离析?高平陵的一场政变,为什么能轻易摧毁整个大厦?并非因为司马懿突然崛起,而是曹魏的根基早已腐烂。曹魏的覆灭,是由制度的崩溃、领导的愚昧,以及司马懿的隐忍与精心算计共同造成的悲剧。
曹操当年建立曹魏时,确立了“唯才是举”的政策。他不管你是出身贫寒还是世家贵族,只要有才能,能打仗、能治国,都有机会出头。张辽、徐晃等人,都是通过实际战功一步步走上高位的。这一策略在建国初期非常成功,迅速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人,形成了强大的团队。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却十分困难。
当曹丕接任皇位后,为了巩固曹家的统治,并拉拢那些自汉末以来就掌控着权力的士族,他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的初衷是让地方上的“中正官”评定人才,并推荐有德有才的人担任官职。理论上,这样做可以让优秀的人才上升,但在实际执行中,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负责评定官员品级的“中正官”大多数是士族出身,他们自然会优先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门生。这导致了士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即使再有才能,也很难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官职。这不仅让下层士子感到失望,还导致了曹魏政权人力资源的严重失衡,逐步将权力交给了日益强大的士族门阀。
曹操在生前,虽然防备外戚和宦官专权,但他同样也限制了宗室的权力,避免他们掌握实权。这一做法本意是为了避免重蹈汉朝覆辙。然而,到曹丕和曹叡手中,这种对宗室的压制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剧了。曹魏的宗室名义上尊贵,实际上却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兵权也严重不足,无法在关键时刻扮演保卫国家的角色。
曹魏的宗室应当是皇权的保护者,但他们在曹魏几代皇帝手中,逐步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到了曹叡时期,虽然他本身能力尚可,但宗室的力量已经被削弱到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最致命的是,曹叡临终时,他将年幼的太子曹芳托付给了宗室重臣曹宇等人。然而,遗诏却被身边的宦官篡改,最终大权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个心怀野心的大臣手中,这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曹爽这个人,根本配不上权力。他的父亲曹真曾是曹操一手提拔的忠臣,但曹爽却一上台就开始追求奢华享乐,贪图个人的权势。他不仅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反而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还在军事上屡屡失误,导致曹魏的声誉急剧下滑。曹爽的荒唐,使得原本团结的曹魏政权逐渐四分五裂,许多老臣如蒋济、高柔等人都选择远离他,曹魏内部的矛盾愈加激化。
相反,司马懿则是一位深谙权谋的老手。从曹操时代起,他便小心谨慎,隐忍不发,始终在幕后操控着权力。他见证了曹魏政权的起伏,以及士族力量的崛起和曹家内部的各种问题。当曹爽掌权后,司马懿被进一步排挤,只得以虚职待命。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懿并没有采取正面冲突,而是选择了装病,借此摆脱曹爽的监视。他装病装得极为逼真,甚至连曹爽的亲信都信以为真。
司马懿的这一策略成功地让曹爽放松了警惕,认为这个“病重”的老臣已经没有威胁了。实际上,司马懿在这段时间里悄悄积累力量,通过提拔亲信和联姻等手段,逐渐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朝廷和军队的关键岗位。他耐心等待着时机,最终在公元249年,利用曹爽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拜的机会,发动了惊天政变。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在洛阳动手,是因为这里是权力的中心,控制了洛阳就等于掌控了整个曹魏的政权。而且,曹爽当时带着曹芳不在洛阳,错失了利用皇帝调动军队的机会,曹爽的愚蠢为司马懿的政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政变发生时,曹爽的一个智囊——桓范,发现了司马懿的野心,冒险逃出了洛阳,投奔了曹爽。他向曹爽提供了反击的方案,但曹爽却迟疑不决,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这个决定让司马懿的计划得以顺利执行,最终曹爽被软禁,三族被满门抄斩,桓范也未能幸免。
曹魏的覆灭,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年来制度的腐化、权力的失衡以及领导者的愚蠢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曹操一手建立的强大基业最终没有得到保全。士族的崛起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得曹魏的政权逐渐被士族掌控。而司马懿则是那个在权力游戏中深得其道的人,他凭借隐忍、精准的算计,最终窃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魏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坚固的堡垒,也往往会在内部崩塌;再精巧的计划,也需要对手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