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名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去世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王子子楚,年轻时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赢政就出生在赵国的邯郸。母亲赵姬为他起名为“赵政”,其中“赵”代表他出生地, “政”则寄托着母亲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执掌政权,治理天下。
在赵国生活的岁月里,母子三人一直生活在赵国朝廷的监视之下,身不由己,无法自由行动。虽然赵政年纪尚小,仅有四岁,但他从小就见识到了追捕带来的恐惧。那时,赵政和母亲只能躲在家中,白天窗外人声鼎沸,夜晚鸡犬杂乱,这一切都让他们心生恐惧。赵国的街市繁华热闹,外面孩子们嬉笑追逐,可是赵政只能隔窗观看,无法参与。这段封闭压抑的生活,深深刻在了赵政的心里,成为他一生的阴影。
然而,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赵国为了讨好秦国,再次将赵政和母亲送回了秦国。回国途中,赵政看着窗外赵国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愤恨,他发誓一定要报仇,若有机会,一定要让赵国付出代价。回到秦国后,赵政被立为太子,并且改名为赢政。赢政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成蟠。成蟠性格温和、文静,常常和赢政一起学习和玩耍。赢政在弟弟面前讲述自己在赵国遭遇的屈辱和不公,激动时,他让弟弟扮演赵国的赵孝成王,而自己则扮演秦国的秦昭王,两人展开想象中的对战,最终总是赢政获胜,这也暗示了他未来的雄心和野望。
赢政13岁时,父亲去世,赢政继位成为秦国的国王。那时秦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但他上任后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由于长期干旱,接着又发生了蝗灾,国家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粮食危机,赢政从国库调拨了2000石粮食进行赈灾,然而这点粮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丞相吕不韦和其他大臣一起出谋划策,决定发布一项通告,凡是能捐赠1000石粮食者,将获得官职晋升。这一措施非常有效,不仅解决了部分灾民的困境,也吸引了许多人捐款,国家得以渡过难关。
19岁时,赢政准备正式登基为王。然而,事与愿违,赢政的弟弟成蟠在外人的挑唆下,竟然联合数万军队,想要篡位。面对自己亲弟弟的背叛,赢政痛苦万分,但最终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下令杀死了弟弟,这一决定让他付出了巨大的情感代价。
21岁时,赢政开始亲政,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征战。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成功击败了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赢政自称“始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同时,他还实施了焚书坑儒等政策,虽然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被后人视为暴政。对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是伟大的统治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统治充满了暴虐和过度的压迫。
秦始皇的功过,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