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冬天,荆州大地战火纷飞。关羽,这位令整个中原都为之颤抖的英雄,曾让曹操因害怕而考虑迁都。然而,短短一段时间后,他却陷入了麦城困境,烽火台上的狼烟已熄灭。令人费解的是,关羽的死亡消息竟被刻意隐瞒了整整两个月。刘备在成都未收到紧急报告,上庸的援军依然没有行动,诸葛亮也保持沉默。那么,究竟是谁在关羽困境之时,为他编织了一张无孔不入的网?
本应成为蜀汉最快警报的烽火台,竟在吕蒙的船队伪装成商队逼近江陵时,守卫士兵还沉浸在糜芳送来的美酒和肉食之中。那是公元219年深秋,东吴仅用了三天便完全接管了关羽多年来经营的荆州防线,连烽火台的柴薪也被大雨浇透了。
此时,关羽正与徐晃在樊城激战。当他收到江陵失守的急报时,帐外仍飘扬着缴获的曹军旌旗。史书记载,这位骄傲的将军“愤怒地掷掉竹简,铠甲未脱便策马南归”。然而,他面临的不是仅仅失去根基的恐惧。当糜芳开城投降后,荆州守军的家属全被东吴俘虏。吕蒙将这些妇孺安排在城头呼喊丈夫,一夜之间,三万荆州兵将武器丢弃,纷纷回家。
当关羽撤退到麦城时,他身边只剩下三百亲兵。他派出了十二路信使,但最远到达西川的驿道却被东吴游骑截杀。唯一成功脱困的廖化在上庸城下大声呼喊求援,可刘封却盯着案头的地图一言不发。刘封与关羽有过嫌隙,他更担心出兵会导致刚刚归附的房陵郡发生叛乱。史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尖锐指出:“刘封拒绝支援关羽,不仅无法救援,反而心里想看关羽的困境。”
在成都,诸葛亮案头的荆州战报始终停留在“水淹七军”的捷报。后来的学者发现,自219年9月到次年1月,蜀汉政府再也没有收到关于荆州的任何战报。东吴的封锁简直严密到极点:陆逊封锁了长江水道,抓获了三十七艘蜀汉商船;吕蒙在江陵实施宵禁,连樵夫出城砍柴也要搜身。而曹魏的合作更是致命——徐晃追击关羽时,有意将蜀汉溃兵驱赶至东吴防区,导致这些败兵全都被俘。
当关羽在临沮的山道上被绊马索绊倒时,他或许还在期待着成都的援军。五十八岁的关羽,直到死去时都不知道,在距他死亡地点仅八十里远的宜都郡,太守樊友早已弃城而逃。东吴朱然的轻骑切断了所有通往益州的山路。关羽的首级被送往洛阳,曹操用沉香木匣将其装殓后,再转交给成都的驿使,但驿使在武关被曹仁扣留了整整二十天。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孙权将关羽的赤兔马送给了部将马忠。而在成都,茶馆里流传着“关将军已打到许昌”的谣言。直到五个月后,一队从巫峡逃回的蜀汉伤兵,带着酒气在江州大声哭喊“君侯亡矣”,这场信息封锁才终于被揭开。
张飞听到消息后愤怒至极,差点劈碎刺史府的门柱。根据《华阳国志》记载,他拿着蛇矛准备渡江报仇,却被刘备强行按住——此时,成都朝堂正在激烈争论:诸葛亮主张先伐魏为国雪耻,赵云提醒“国贼乃曹丕非孙权”,然而愤怒的刘备将佩剑插入地图上的秭归:“如果我失去了天下,必定为云长复仇!”
然而,在民间,消息早已悄然流传。荆州难民带来的消息比官方还要提前半个月。商人们传言,东吴在江陵城头展示了关羽的绿袍,围观的百姓哭声震天;有渔夫目睹赤兔马绝食七日后死去,马尸沉入长江时甚至激起了三尺高的浪涛。这些带有血泪的细节,让蜀汉百姓自发在路口焚烧纸铠,青城山的道士开始为“汉寿亭侯”举行法事——尽管朝廷尚未正式宣布丧失。
最为蹊跷的,是诸葛亮的态度。作为总揽军政的大丞相,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对此事的记载仅有六个字:“先主怒,遂东征。”东晋的史学家习凿齿曾揭示,诸葛亮在伐吴前夕,秘密调回了魏延镇守汉中,却把最精锐的白毦兵留给了刘备。也许,作为战略家的诸葛亮早已预料到:当荆州沦陷的消息被刻意拖延了两个月,桃园兄弟的悲剧已是不可避免。
到了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喃喃自语“云长等我”,而蜀汉的精锐部队也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七年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下“关羽毁败”四字,亲手埋葬了那一片跨越荆益的宏伟蓝图。今天,游客在襄阳古城外,依然能在残存的烽火台基上触摸到裂缝——那些曾被雨水浸透的柴薪,不仅熄灭了狼烟,也改变了整个三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