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代开始,历代王朝都不断给诸葛亮提升职务、加封爵位,并且为他专门设立庙号。晋代时封他为武兴王;唐代时封为武灵王,并赐庙;宋代赐“英惠庙”并加号“仁济”;元代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代朱元璋下令将诸葛亮列为“帝王高”,并从37位名臣中选出忠武侯来祭祀;到了清代,不仅修缮了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供人拜祭,还在每年春秋的祭庙时,以诸葛亮为从祀对象。
事实上,小说作品往往会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夸大或艺术加工,因此,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必须客观地参考历史资料。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寿的《诸葛亮传》,来辩证地分析孔明先生的军事能力。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点:
首先,他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在蜀汉内政方面的才能,肯定了他“依法治蜀”的内政方针。不过,这种赞扬是有局限的,陈寿并没有将诸葛亮推崇到极高的位置,而是称他为“治世之良才”。这个评价既中肯又公正,至少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人物获得了这一称号。
其次,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则表现得较为怀疑,并认为军事领域是他的短板。陈寿引用了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的史实作为依据,指诸葛亮多次发动北伐,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那么,孔明先生的政治能力,真的是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吗?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的政治天赋是无可置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史实中的曹操,而非小说中的形象),但他依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至少不会像陈寿所评价的那样平庸。我的这个看法,完全是基于诸葛亮的军事经历,而非空穴来风。
诸葛亮的第一次军事亮相发生在公元211年。当时赵云、张飞和诸葛亮三人分兵前往蜀地支援刘备,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诸葛亮的表现并不突出,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真正让诸葛亮声名鹊起的战争,是四年后的南征之战。
小说将这场战争演绎成了持续多年的“七擒七纵”,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诸葛亮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打败了南蛮,平定了以孟获为首的多个部落。历史表明,军事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军事行动往往是政治决策的延伸。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南征中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根本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极为出色。他懂得借助当地人民的力量,并有效地配合军事行动。军事和政治双管齐下,使得南征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地解决了困扰蜀汉多年的民族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逊色。
回顾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不论是曹操还是李世民,他们都具备这种军政结合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军事家的基本素质。仅仅依赖战术、兵力、装备等军事因素,而缺乏政治眼光的将领,是无法在动荡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恰恰是因为缺乏政治手腕,而具备了军政结合能力的刘邦则成功翻盘。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诸葛亮懂得军政结合,为什么在北伐期间表现得如此平庸呢?这其实并非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不足,而是由多方面因素所致。
战争消耗的不仅仅是兵员和武器装备,更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财政、民生等因素都与军事实力息息相关。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例外。蜀汉在综合国力方面本就有所欠缺。从民生角度来看,蜀汉的土地和人口远逊于曹魏,甚至连粮草的供应都相对紧张,因此,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基本都以“粮尽而退”告终。
此外,蜀汉缺乏足够的军事将领。虽然《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名将层出不穷,但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很多小说中的将领根本没有出现过。到了蜀汉北伐的后期,能够上战场的将领只剩下赵云和魏延。相比之下,曹魏阵营不仅有司马懿、曹真等智谋之将,还有张颌、王双、郭淮等勇武之将,而且曹魏的谋士群体庞大,人才济济。
不得不承认,在失去荆州后,曾经的《隆中对》规划早已无从实现。蜀汉要想突破祁山,几乎是天方夜谭,尽管蜀汉拥有大量粮草,恶劣的山路限制了后勤补给。朝中的文官武将,也无人能解决粮草运输的困难。而且,刘备的儿子刘禅能力有限,朝中内忧外患交织,诸葛亮的处境也变得非常困难。
大家或许会疑问,诸葛亮这么聪明,难道没有意识到北伐充满风险吗?
其实,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形势的不利。在《后出师表》中,虽然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并非诸葛亮本人,但其中有一句话表达得非常到位:“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当时意识到局势已经不容乐观,但他依然选择迎难而上,这也体现了他的志向与气度,也正是他的这一种人格魅力,使得他成为历史上被铭记的英雄。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能够收服姜维这个优秀将领,并且在战场上击败敌将张颌、王双,让司马懿未能从中占到任何便宜。能够在如此逆境中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因此,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评价过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