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是光绪五年。还是慈禧垂帘。这是一组当时北京的街景老照片,不仅看出当时朝廷的无能,也看出对城市建设的荒疏。
北京古城墙高大雄伟,存在600余年,但部分区域已显破败。崇文门城楼等标志性建筑仍保存完好 。城市道路多为土路,泥泞难行,车马颠簸。御河两岸荒凉,东交民巷等区域排水系统落后 。 当时的北京人口超百万(1882年数据),但“户口日繁,待食者众”,城市资源紧张 。 清廷未推进现代基建(如柏油马路、铁路),洋务运动未改变整体落后局面 。 东交民巷被列强设为使馆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渗透加剧 。筒子河枯水期填塞沟堰,大高玄殿周边环境荒芜 。京杭大运河运输能力衰弱,燃灯塔等古迹仍存 。这一时期的北京,传统与衰败交织,现代化进程缓慢,为后续动荡埋下伏笔。
19世纪后期,随着洋务运动推进,北京逐渐接触西方文化,但多数百姓仍以传统生活方式为主。围观外国人可能源于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图二是围观外国人的人群,远处为北海白塔。1879年,北京街头常见百姓围观外国人的场景,尤其在北海白塔附近或东交民巷等区域。照片显示,人群围绕外国人拍照或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现象与当时北京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性有关,但普通百姓对外国人仍持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