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年六月,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由于他的儿子石重睿年纪太小,无法继位,宰相冯道和禁军将领景延广决定推举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即位。石重贵上台后改变了与契丹的关系政策,这一改变引发了与契丹的三场战争。石重贵先后两次打败了契丹的军队,但在第三次战争中却遭遇了失败,不仅北伐没有成功,还导致了后晋的灭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两次交锋
944年,契丹的耶律德光亲自带领大军南下,他带着三四万铁骑在元城建立了牙帐。石重贵在向契丹求和失败后,决定亲自带兵北上,组织各路军队迎战契丹。双方在黄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契丹军队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同年三月,契丹派出十万大军与后晋主力在澶州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双方死伤惨重,最终契丹军撤退。
耶律德光并不甘心失败,于是他在944年闰十二月再次带领军队南下,这一次他侵略了邢、洺、磁三州,杀掠一空,甚至进入了邺都的境内。石重贵下令征集各地的兵马,决定再度亲自率军出征。面对契丹骑兵的勇猛,后晋军队在战斗中虽然顽强抵抗,但还是不得不不断后退。在白团卫村,后晋军队与契丹展开了决战,并最终取得了大胜,契丹军队大败而逃,耶律德光甚至在回到幽州后被严厉处罚,鞭打了他的酋长。
二、后晋北伐
契丹大败后,许多将领建议趁胜追击,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土地,但后晋重臣杜重威却不同意,他认为:“逢贼幸不死,更索衣囊邪?”杜重威是石敬瑭的亲戚,石重贵对他非常信任,因此常常委任他为重臣,然而杜重威并没有多少才能,甚至品行不端。杜重威不听从皇帝的命令,擅自离开了藩镇,进入京城,石重贵对此并没有惩罚他。
后晋的大臣桑维翰已经看透了杜重威的不忠,建议石重贵趁早废除他,免得日后生乱。但石重贵却认为杜重威是自己亲密的亲信,他相信杜重威没有异心,还解释说:“威,朕之密亲,必无异志;但宋国长公主切欲相见耳,公勿以为疑!”石重贵当时因连胜而有些得意忘形。于是,在946年十月,他决定起兵北伐,并且宣布要先夺取瀛、莫二地,稳定关南;然后再收复幽燕,荡平塞北。
三、姑父背叛
此次北伐的主将是杜重威。由于石重贵对杜重威的信任,他将京城的禁军主力调给了杜重威,使得杜重威手下的军队人数达到了三十万之多。11月12日,杜重威率军到达瀛州,面对瀛洲城门大开的局面,他却迟迟不敢前进。当得知偏将梁汉璋在战斗中被击败并阵亡后,杜重威心生动摇,决定撤军,返回武强。
与此同时,耶律德光已经带领契丹军队南下,拦截了后晋的大军。后晋军的粮道和退路也被契丹军切断,而朝廷内已无可支援的兵力。如果杜重威此时拼死一战,依然有机会扭转局面,但他却悄悄地派人去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得知后非常高兴,答应给予他“中原帝位”。杜重威竟然信以为真,带着三十万大军投降了契丹。最终,杜重威不仅没有得到中原的帝位,反而断送了后晋的国运。948年,杜重威被后汉所杀,彻底背叛了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