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李自成的不是后金,而是满清。后金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而满清则是皇太极建立的政权。虽然后金和满清是连续的政权,但它们的本质有所不同。后金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割据势力,而满清则是有着统一天下雄心的政权。在山海关的战斗中,满清大败李自成的军队,接着进入关内,控制了北京城。
此后,多尔衮策划了由多铎和阿济格两路大军对李自成展开围攻,最终西安被攻破,李自成逃入荆襄。在前往金陵的途中,李自成在江西九宫山被一支民兵小队杀害,大顺的军队因此彻底崩溃。那么,如果李自成的军队没有被满清消灭,他是否有可能一统江山,稳固天下呢?李自成的职业规划又是如何的呢?
01 李自成压根就只想做个山大王。
李自成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吗?当然有,手中有百万大军,战将千员。在击败孙传庭夺取潼关后,李自成的势力在山西迅速壮大,投降者络绎不绝。当他逐渐逼近京城时,李自成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居然提出要与崇祯和谈。和谈的条件非常简单,就是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然后他就会带兵返回西安。
当时的明朝大臣们完全被吓呆了,原本准备好的行李瞬间又被收了回去。因为李自成已经完全控制了大西北,这个要求根本没有什么过分之处,崇祯只需要答应便好。任何理智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李自成的提议,但崇祯却坚决拒绝了。他明确表示,即便李自成打败了明朝,杀了他和他的臣子,他也不会承认李自成是合法的帝王。面对如此固执的皇帝,李自成无奈,只能率军攻入北京城。这时,明朝的官员们刚刚松了一口气,瞬间又恢复了紧张。李自成此时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却仍然只想称臣。这充分证明他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仅仅是为了偏安一隅罢了。后来,在多尔衮的攻势下,李自成在一片石战败后逃离北京,返回西安。如果他真的想要夺取天下,那么他应该固守北京城,调集更多援军,而不是轻易放弃。
02 李自成放弃荆襄,最终成了流寇。
为什么说李自成成了流寇呢?所谓流寇,就是四处游荡的盗贼,也就是无家可归的盗匪。李自成早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确实四处奔波,这也是无奈之举。自从他从西安到河南,再到安徽,之后又回到河南,最终被孙传庭打败后,他躲入深山,东山再起。接着,他转战山西,最终直逼北京。
李自成一路上大肆掠夺,把明朝的金银器物铸成金饼,每个饼重千金,数量庞大,骡车拉着这些财富返回西安。他在武英殿称帝,追尊自己的七代先祖,立妻子为皇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焚烧了宫殿和九门城楼。然而,这一路是李自成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所做的努力,不能因为他这些活动就将他贴上流寇的标签。
但李自成为什么会被视为流寇呢?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在山海关战败后,并没有坚守北京,而是带着财宝逃回西安。后来,在西安被多铎攻破后,李自成带着大军分兵两路向荆襄进发。荆襄是李自成已经经营了两年的根据地,完全可以在那里东山再起。可是,李自成却果断放弃了荆襄,反而向南京进发。途中,他又后悔了,转向江西。这一连串的决策表明,李自成完全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乱无头绪地四处逃窜。因此,李自成被贴上了“流寇”的标签。他其实有能力在荆襄扎根,只要他努力发展,依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有利的根据地,甚至连粮草丰富的荆襄都不愿意守住,结果最终丧失了天下。
03 进军南京,是一招臭棋,李自成自己也发现了。
李自成从西安到荆襄后,与明朝大将左良玉展开了交战。然而,左良玉根本没有勇气与李自成交战,立即选择逃跑。由此可见,李自成的战斗力其实强于明朝,而清朝的战斗力则强于李自成。左良玉虽然号称拥有百万大军,但在李自成的进攻下,他完全败逃。
之后,左良玉带领部队向南京进发,李自成则紧随其后,准备夺取南明政权。但李自成的这一举动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首先,这会逼迫左良玉做出更为激烈的反应,甚至可能与南京联手,或者与多尔衮联手反对李自成。其次,南京的小朝廷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南明的弘光政权几乎已成笑话,李自成去攻打他们毫无意义。最后,李自成应该认识到,三方对抗的局面比单打独斗要有利得多。他应该学习朱元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让清军的力量集中在对付自己上。李自成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调整战略,可惜他在江西的迷路,最终使得他的军队陷入困境。
总结:就算满清不灭李自成,李自成也未必能成功。
显然,李自成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满清,而是因为他自己。他从未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过详细的规划,一切都靠运气走。这与多尔衮完全不同,多尔衮有着清晰的战略,并且能够根据形势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这才有可能成大事。李自成虽然拥兵百万,但大多数士兵战斗力不强,内部又存在严重的斗争,根本无法成就一番大业。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将一统天下的希望寄托在李自成身上,简直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