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7年,西汉丞相灌婴带领8.5万骑兵迎战匈奴,迅速迫使敌军溃败。然而,灌婴尚未完全凯旋,便收到消息,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汉文帝随即下令让灌婴回朝。这个决定成为了灌婴的最后一次征战。次年,灌婴在丞相任上去世,他的一生从平民百姓到丞相,经历了汉高祖、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四个朝代,最终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灌婴早在刘邦反秦起义初期便投身汉军,起初他不像萧何、樊哙那样是刘邦的亲密伙伴,也不像韩信那样迅速崭露头角,得到高位。可是,灌婴凭借着踏实稳健的表现,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最终从一名商贩逐渐升迁为丞相,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中最后笑到最后的人物。
灌婴出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少年时以经营丝织品为生。前209年,刘邦聚集近万人的队伍反秦,联合项梁攻打雍丘。秦将章邯率军反击,项梁败亡,刘邦只得带领队伍回到砀郡。在此时,灌婴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开始担任“中涓”,即刘邦身边的侍从。与他同为中涓的还有后来成为丞相的曹参。可以说,英雄往往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起步,谁能想到,曾为刘邦效力的普通侍从中,后来会出现两位丞相呢?
虽然灌婴当时并不突出,但他凭借勇敢与可靠的品质,逐渐赢得了刘邦的认可。不久后,他被赐封“七大夫”的爵位,地位逐渐上升。由于战场上的勇猛表现,灌婴的爵位一路攀升,最终被封为“执帛”、“执珪”的爵位,并先后成为“宣陵君”和“昌文君”。
在与项羽的激烈战争中,项羽主要依靠骑兵作战,刘邦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决定为汉军组建骑兵部队。刘邦从投降的秦兵中挑选骑兵首领,李必和骆甲因精通骑术被推荐,但由于他们担心自己的出身影响军心,建议刘邦挑选身边的骑兵高手。于是,刘邦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擅长骑射的灌婴,并让李必和骆甲担任左右校尉协助他。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尽管灌婴年纪尚轻,但他屡次参战并表现出色,因此刘邦对他有深刻印象。在这次组建骑兵部队时,灌婴被任命为中大夫,并带领骑兵在荥阳东成功击败了楚军骑兵。灌婴的勇猛和战略眼光,使得他逐渐成为刘邦心目中的核心战将。尽管他不如韩信那般才华横溢,但凭借一次次战斗中的胜利,他稳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前204年,赵王张耳与韩信率军援助赵国,成功安定赵国后,韩信继续支援刘邦。然而,由于刘邦对韩信有所疑虑,他将韩信的军队夺走,令其攻打齐国,并派灌婴作为副将随行。这一举措是否含有监视之意,史料未曾明确记载,但显然,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有所保留。
尽管如此,灌婴在随韩信作战期间,专心于战争,迅速击败了齐军,并缴获了大量敌方将领。这些战功最终都归于灌婴,证明了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能手,还是一位优秀的军队指挥官。
灌婴不仅擅长亲自冲锋陷阵,更注重指挥和鼓舞士气。他在率领骑兵时,总能使士兵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不仅击败了齐军,还直接影响了楚汉战争的格局。通过他冷静稳重的指挥,汉军获得了多个关键战役的胜利,最终楚军遭遇了重创。
与韩信不同,灌婴低调务实,不争功名,始终保持坚实的军心和对刘邦的忠诚。当韩信自立为齐王时,灌婴依旧忠诚履行命令,屡次获得胜利,稳步推动汉军的事业。最终,在一系列胜利后,灌婴获得刘邦的增封,封地和食邑大幅增加。
前202年,楚汉决战进入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韩信等汉军展开决战。在韩信的主力部队逐渐逼近楚军时,项羽选择夜袭逃跑,灌婴奉命追击,最终在乌江消灭了楚军,确保了项羽的彻底失败。刘邦对灌婴的追击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授予了更多封邑和荣誉。
刘邦即位后,开始清除那些曾威胁其统治的异己。灌婴始终忠诚地支持刘邦,无论是在平定叛乱,还是清除潜在威胁方面,他都始终陪伴在刘邦左右,并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对灌婴的信任,正是因为灌婴拥有那种稳定和忠诚的品格。
刘邦去世后,灌婴继续忠诚地效忠刘盈与吕后,尽管面临着政治风波,灌婴始终稳重应对,赢得了吕后和汉文帝的极高信任。直到前177年,灌婴凭借坚定的忠诚和稳重的品格,终于成为丞相。尽管许多曾经赫赫战功的将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灌婴却始终屹立不倒,成为西汉朝廷的常青树。
灌婴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智慧,更在于他始终不渝的忠诚和稳重。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他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和信念。正是这种智慧与忠诚,使得他成为汉朝最为信任和依赖的核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