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赵国的名将赵奢,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曾经战胜过秦国的军队。接着,人们可能会好奇,既然他能够击败强大的秦军,那么他是否还曾有其他显赫的战绩呢?其实,史书上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多,我们知道他曾率军进攻过齐国,但具体战果并没有详细描述。赵奢之所以能名留青史,除了那场著名的阏与之战,还有他那位因纸上谈兵而声名狼藉的儿子赵括。
说到阏与之战,这场战役的经过其实相当戏剧性。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成功占领韩国之后,秦军准备趁机向赵国扩张,夺取一块土地。到了公元前269年,秦军占领了赵国的阏与地区,并公然挑衅赵国。面对秦国的侵略,赵国该如何应对呢?当时,赵国朝廷中的大多数大臣和将领,包括蔺相如、廉颇和乐乘等人,都提议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避免与秦军发生直接冲突,他们认为赵国无法与秦军正面交锋,必定会失败。赵惠文王当时其实也并不想轻易开战,他心中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认为不如放弃阏与地区,转而从其他邻国抢夺土地,来弥补损失。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赵奢挺身而出,提出了那句传世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赵国忍辱负重多年,是时候给秦国一点教训了!最终,赵惠文王采纳了赵奢的建议,任命他为主将,率军前往阏与与秦军交战。尽管大多数朝臣都持反对意见,甚至赵惠文王内心并不完全赞同,但赵奢坚信必须要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其中的复杂背景值得我们深思。 至于赵奢在此之前的战功,史料并未明确记载。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战绩平平的将领,那为何赵惠文王在朝堂上的压力下,依然愿意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他呢?阏与之战后,赵奢虽然还活了五六年,但似乎并没有再率兵作战的记载,反而更多的是他对儿子赵括的训诫。这使得人们不禁觉得,赵奢的历史似乎只有两个节点:一是他赢得了阏与之战,二是他对赵括的告诫。我个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赵奢在赵国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至少不亚于廉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赵惠文王会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信任赵奢。这也意味着,赵奢确实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名将。作为赵国的顶尖将领,赵奢应该曾经有过不少正面记载,但由于儿子赵括的失败,赵奢的声望遭到极大影响。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给赵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结果赵奢的功绩被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被抹去,最终只留下了他与阏与之战的故事,以及临终时对儿子的警告。 至于他临终时的训子录,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赵括的无能,并反映出赵孝成王用人不明的失误。但为何阏与之战会被保留下来呢?我认为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阏与之战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赵奢作为名将的冷静、理智、狡猾与果断。与赵括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赵奢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决策力,真的令人惊叹。赵奢在赵惠文王面前言辞激昂、气吞山河,但实际出征时却显得格外谨慎,甚至低调。 当他带领军队到达前线时,所有人都以为即将发生一场血战,可赵奢却出乎意料地下令全军止步,布置起了一个极其坚固的龟甲阵。有人劝他说,兵贵神速,应该尽快迎敌。没想到,赵奢竟毫不犹豫地斩杀了这名亲信。此后,赵军再也没有人敢对赵奢的命令产生质疑。正是这种窝里横的做法,使得秦军误判赵军不想开战,只是摆阵作势,结果放松了警惕。赵奢趁机发起猛烈反击,成功地造成了秦军的重大损失。这样的战役,怎能不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 其次,阏与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到赵惠文王,许多人往往认为他对周边的其他国家强硬,但面对秦国时却显得软弱无力。而阏与之战改变了这一印象,它向世人展示了只要赵惠文王坚定决心,赵国完全能够击败秦军。这也表明,那个时候的天下局势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而是秦国与赵国这两个强国在进行对峙。尽管这种争霸局面没有持续太久,十年后两国便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的国运彻底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