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写于抗战时期的著作,不仅展现了吕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与坚定信心。历史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人生也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在吕思勉先生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博大包容的历史观,也是深刻通达的人生观。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对未来的启迪,引导我们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与答案。
1
史学泰斗的治学境界
吕思勉|中国青年网
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是中国首批使用白话文著述通史的学者之一。
先生治学最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的博大与包容。他曾在《自述》中说:“少时读史,最爱《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稍长,亦服膺《十七史商榷》《癸巳类稿》。”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造就了他宽广的学术视野。
2
《中国通史》
与传统的通史著作不同,《中国通史》打破了常规的朝代划分框架,以独特的视角重新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吕思勉先生从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变迁等多个维度入手,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将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立体、鲜活的历史画卷。无论是上古时期的原始部落生活,还是近现代的风云变幻,我们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解读。
在谈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吕先生既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方面的功绩,也指出了其严刑峻法、劳民伤财的弊端,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论岳飞之死,他并未停留于“忠奸”对立的简单叙事,而是穿透历史表象,将这一悲剧置于南宋初年特定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中进行剖析。这些独到的见解不仅能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还能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
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的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吕思勉先生认为,读历史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年代事件,而是为了理解现在、预见未来。他在本书开篇就说:“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要读历史的意义所在。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社会是变动的,眼光也应当随而变动,“读史使人明智”,不是因为历史会简单重复,而是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变化、适应变化。
读史的意义,在于从过往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吕思勉先生以《中国通史》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窗口,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培养洞察世界的眼光。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能为当下的选择提供借鉴。现在,翻开这本《中国通史》,让我们一起跟随吕思勉先生的笔触,开启一段探寻中国历史脉络的智慧之旅。
-完-
文章转载自:云图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