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时,北方的草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匈奴崛起,建立了统一的草原政权。这一时期,秦的统一和匈奴的兴起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后人推测,秦朝的强大对匈奴形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以时常劫掠中原来维持生计,这也促使匈奴产生了统一的需求。 当刘邦建立汉朝时,中原已经历了多年战乱,皇帝甚至连五头同色的牛车都难以凑齐。因此,刘邦面临着白登山之围,并且从此开启了通过与匈奴和亲的方式寻求和平的历程。可是,草原游牧文明面对天灾的脆弱性决定了,在北方遭遇寒潮时,匈奴势必会侵扰汉朝。而且,不管汉朝的皇帝和匈奴保持多么频繁的和亲,匈奴掳掠中原的步伐从未停止。
直到汉武帝时,得益于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汉朝才有了反击匈奴的底气。然而,长期安稳的儒家学者群体却反对北击匈奴,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激怒匈奴,破坏已有的和平局面,导致不必要的冲突。 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匈奴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朝中大臣纷纷表达支持,认为和亲可以保持和平。然而,狄山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战争总是充满危险,能避免冲突本就是最好的选择。他还提到,汉朝与匈奴和亲多年来已经带来了相对安定,所以应该继续坚持这一政策,避免激化矛盾。 然而,法家张汤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反驳说,虽然和平暂时带来了安宁,但如果始终忍让,最终只会让匈奴肆意妄为,汉朝的百姓将会深受其害。他强调,只有击败匈奴,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不再屈辱于他们的侵扰。 最终,狄山和张汤的争论没有结果,狄山坚持自己的立场,称张汤为诈忠,指责他以国家利益为名,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功业。狄山的道德绑架似乎并未得到汉武帝的认同,反而触发了他更加直率的反应。汉武帝直接质问狄山,除了空口说理论外,是否有实际的能力去治理一地。汉武帝不再听狄山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来考验他。问他如果让他治理一个郡,能否保证安定,狄山答不出肯定的答案;接着问县,狄山仍然没有把握;最后,汉武帝问他一个乡能不能管好,狄山不得不答应。这时,汉武帝决定让他去管一个位于匈奴边境的乡镇,实际检验他是否能成功处理这些问题。 不出一个月,狄山的表现就暴露无遗。面对匈奴的威胁,他无法有效应对,结果他被匈奴击败,首级被割下。这个结果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边疆,匈奴的残暴无法被儒学的空谈所抑制,最终只有强硬的军事手段才能取得胜利。 这场争论的结局,也让汉朝上下统一了思想:对匈奴的态度,不能再停留在和亲上,必须采取强硬手段,战斗才是唯一的出路。至此,汉武帝的决策得到了彻底的认可,并且为汉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