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是一位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将军。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从班长到指挥员再到将军,奋勇征战了24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有机会穿上军装回到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然而,等到他回到故乡时,亲人们已经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姐姐。两人对视着那张旧照片,泪水瞬间涌上眼眶。
贫苦百姓的艰难生涯 杨得志的家里有11口人,还有一个叔叔一起生活。家里的日子不仅仅是靠着一餐一饭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逃脱疾病的侵害,怎样分配那微薄的粮食才能保证每个人不饿死。杨得志的母亲总是面带愁容,看着年幼的孩子因为饥饿和病痛离世,却无能为力。 等杨得志稍大些,他就和哥哥杨海堂一起外出打工,做一些挖煤、修铁路的辛苦活,靠体力谋生。虽然辛劳,但工资微薄,省吃俭用也难以养活家里。后来,他们听说了打土豪,分田地来为百姓做主的红军,便决定投奔红军。在井冈山的一次战斗中,已经是班长的哥哥失去了联系。七年后,杨得志回到井冈山打探哥哥的下落,却始终没能得知他究竟是死在战场,还是在敌人手下遭遇不幸。直到部队到了安源,一位老奶奶认出了他,询问哥哥的消息,杨得志无言以对。大嫂也明白了这个沉默背后的含义,默默地离开了。 珍藏的一张照片 刚刚结束长征的杨得志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他穿着干净的军装,甚至特意整理了自己的发型,才留下了这张照片。想念家乡的他把照片寄给了姐姐,并谎称自己在外做生意,生怕姐姐担心。然而,军装却无声地暴露了他艰苦的生活条件。姐姐害怕这张照片被人看到,连忙将其藏在了墙缝里,直到杨得志解放回到家乡,她才拿出来。当杨得志看到那张泛黄的照片,回忆起当年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和现在的姐姐,两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杨得志意识到,自己当年一时的疏忽,差点害死了姐姐一家人,心中充满了愧疚。他看着眼前年迈的姐姐,想到那个在月子里就去世的母亲,心里充满了惆怅和自责。是否母亲也曾经经历过如姐姐一样,沧桑的脸庞,饱经风霜呢? 悲惨的生活只幸存姐弟二人 那个时代异常艰难,杨得志的家庭本来有11个孩子,最后只剩下了姐姐和他两人。早年间,兄弟姐妹死于病痛、饥饿,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也早早离世。叔叔被地主家的大黄狗残忍折磨致死。每一个熟悉的面孔,最终都变成了黑白的影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甚至没有一口像样的棺材和墓碑,大家只是被简单地卷在草席里,丢弃在无人知晓的荒野中,没有人能去祭奠他们。每当想起这些,杨得志总是忍不住情绪激动,泪水涌上眼眶。归根结底,贫穷和贪婪才是这一切的根源。如果每个人都能安于现状、富足生活,而不是通过侵害他人来提高自己,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就不会有破碎的家庭,和一张张满是泪水、苍老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