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庄遗址这事儿,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那时候,1936年冬天,齐鲁大学的林仰山带着学生去济南历城区大辛庄村东边的田地转悠,捡了不少东西,包括铜觚、铜戈、陶器和卜骨。这些发现让大家知道这儿有商代遗存,面积不小,分布在村东南一带。林仰山把这些事儿写成报告发了出去,学术圈子开始注意这个地方。
后来,1952年和1953年,山东省文管会去调查,又找到少量甲骨,其中有龟背甲。这次调查把遗址范围探清楚了,大概有20多万平方米,主要堆积是商代文化层。遗址就这样一点点被确认下来,成为山东地区商文化研究的一个点。
跳到1984年秋天,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和省市文博单位联合搞发掘,在遗址东南部挖了点,清理出商代墓葬、灰坑和房址,出土一批陶器。这次发掘帮着建起了鲁北地区商文化陶器的序列,让大家对当地商代遗存的分期有个谱。
重头戏在2003年3月,山东大学考古系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又在大辛庄遗址东南部开挖。这次发掘区不大,但挖到商代晚期文化层时,出土了有字卜甲。起初报道是3片牛肩胛骨,后来清理出来总共有8片有字的。其中有几片拼合成版,一版有25字,记录占卜内容,包括时间、贞人和命辞。比如有提到“王其征”的军事行动,还有祭祀和天象记录。这些卜辞格式跟殷墟的很像,文字风格一致,年代定在商代晚期,距今3200到3000年左右。
发掘队把这些甲骨带回去鉴定,确认这是殷墟之外首次发现的成系统商代甲骨文。之前学术界都觉得成系统的甲骨文只在商王室都城殷墟有,这次发现直接打破了这个看法。甲骨上提到“王事”,说明大辛庄跟商王室有直接联系,不是边远小地方能有的记录。
4月7日,山东大学办了专家论证会,李学勤、李伯谦、林芸、刘一曼、王宇信这些专家都去了。他们看了实物、照片和拓片,分析字形和内容,一致认定这是商代晚期卜辞,跟殷墟同源。次日4月8日,开新闻发布会,方辉代表考古队公布了发现经过和意义。发布会说,这次出土不光有甲骨,还有商代墓葬30多座、房址十几座、灰坑200多处,加上青铜器、玉器和陶器,这些东西帮着确定了大辛庄的性质。
话说回来,这3片最初报道的甲骨成了焦点,因为它们是牛肩胛骨做的,形制规整,边缘打磨光滑,刻字有章法。卜辞内容聚焦祭祀、战争、天象,暗示当地有成熟的行政体系。学术上,这证明商代文字传播到了千里之外的山东,文字不再是王室专属,而是方国也能用。
大辛庄遗址整体来看,不是普通聚落。结合之前出土的青铜器、宫殿基址和大型祭祀坑,它被认定是商代晚期山东地区的方国都城。遗址规模大,有夯土建筑痕迹,说明有政治中心的功能。甲骨文里提“王”的军事行动,显示这个方国是商王朝控制东方的战略点,改写了之前以为山东商代只是小聚落的观点。
2010年3月到12月,联合考古队又发掘了,挖了约2000平方米,出土高等级贵族墓葬,比如139号墓,有铜器、玉器和陶器。还找到夯土建筑基址,这些发现让大辛庄评为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那年出土的一件铜鸮卣,器盖和器身能合上,里面有残存液体,后来研究证实是蒸馏酒,把中国蒸馏酒历史推到商代。
遗址研究持续推进,确认大辛庄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到后期早段,是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遗址。出土的族徽铭文、殉人墓等,说明当地贵族有自己的祭祀方式,跟中原商文化融合紧密。商文化向东推进最远的据点就在这儿,对夷商关系研究有价值。
大辛庄的发现让商代历史更立体。之前殷墟垄断了甲骨文,现在东方也有成系统记录,显示商王朝的影响力覆盖广。方国用跟王室一样的文字体系,行政能力不弱,文化不落后。这事儿不光是挖出几片骨头,而是打开了商代文字传播和方国秘密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