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襄督两湖,起居无节,号令不时,其待遇属员,往往有使人难堪者。一日,有候补知府某禀见,文襄阅履历,知为监生出身,乃命左右取纸笔至,书“鍚荼壸”三字示之。曰: “做官必须识字,汝认得此三字否?” 某曰: “此锡茶壶也。” 文襄大笑送客。次日,即将某咨回原籍,咨文中有“该守能识‘锡茶壶’三字,尚可造就,着读书五年,再来听鼓。”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

“金易(“锅”的繁体字,音yóng)荼(tú)壸(kǔn)”,与“锡茶壶”字形相近而意思毫不相干。作为判断题来考学生,真是个必杀技。
张文襄即张之洞(1837-1909),是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张之洞喜欢紫砂壶,经常让人到宜兴去制壶,自己撰壶铭,有时也用“壶公”的号。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击败了法军。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个局,并筹办芦汉铁路,与李鸿章争夺权势。他在1898年发表了《劝学篇》,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张。张之洞还有一本叫做《书目答问》的著作,专门为学生解决如何读书,如何选择善本,如何分清读书的轻重缓急等问题。他说: “读书悉造成材,上者效用于国家,其次不失为端人雅士。非欲驱引人才尽作书蠹也。” 他又说: “读书宜读有用书……可以考古,可以经世,可以治身心。” 他一方面大力宣扬今胜于古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大力主张“读书宜多读古书”。这则故事中,张之洞的讥讽虽未免有点让人难堪,但也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字的重视程度。
那个“候补知府”被打了回票,损失的只是一个职位,但如果教师也是不识“鍚荼壸”,不仅会留下笑柄,更将贻误后学。无独有偶,徐珂《清稗类钞》中还记有一个“茶壶脱底”的笑话。说的是某校有个理化教师上课,为了说明茶壶的作用,就在黑板上用粉笔绘了个茶壶,旁注“茶壶”两字。谁知他把“壶”写作了“壸”。有个学生就说:“先生你写错了呀,‘壶’字多了一画。”那个教师嗫嚅着说:“笔误,笔误。”随手将“壸”字最底下一画用粉刷擦去,于是学生们哄堂大笑,叫道: “茶壶脱底,茶壶脱底。”
本文来源:节选自《茶事百味》,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上一篇:夺冠同喜,喜茶请泰州全城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