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司马徽评价诸葛亮时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才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而对庞统的评价,鲁肃则更为高赞:“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可得天下。”而庞统和诸葛亮同样都归刘备麾下,两人没有直接交手,因此很多人都热衷于讨论庞统和诸葛亮谁更为杰出。
尽管诸葛亮和庞统没有过直接的较量,但他们在荆州的战略问题上却曾产生过明显的分歧。正是通过这一“分歧”,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两位谋士在军事上的不同水平。
诸葛亮与庞统的风采
诸葛亮原本是隐居在卧龙岗的学者,直到徐庶推荐,刘备三次亲自到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才答应辅佐刘备。《三国演义》用大量笔墨描述了这段历史。从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刘联盟的建立、赤壁之战的大胜,使得刘备成功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以荆州为基地,逐步向巴蜀扩展,成为与曹操、孙权并立的三国之一,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至于庞统,他与刘备的关系开始得有些曲折。最初,庞统打算投靠孙权,但因孙权嫌弃庞统长得不俊美,便将其拒之门外。庞统一气之下转而投靠刘备,刘备识才重用,庞统也迅速展现出其过人的才智,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此后,庞统在刘备的西川征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他为刘备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刘备身边的一员大将。
诸葛亮对荆州的重视
《三国演义》中,虽然诸葛亮与庞统的关系被塑造得非常和谐,但在战略观点上,两人却存在着分歧。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两人在荆州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关于荆州的战略规划,显示出他对荆州的极高重视。
《隆中对》中,诸葛亮曾提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荆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一个战略重地,非得要拿下不可。
诸葛亮看重荆州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荆州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巴蜀和东吴的交通枢纽,可以作为进攻和撤退的中转站。其次,荆州的农业非常发达,在刘表的治理下成为了重要的粮草供应地,同时当地人才辈出,是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的沃土。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还提出:“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虽然这一战略构思在赤壁之战之前无可挑剔,但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荆州的战略环境已发生了变化,而诸葛亮似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这也导致了《隆中对》战略规划的一定局限性。
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与诸葛亮不同,庞统对荆州的看法则相对悲观。他认为,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已经衰败不堪,人才流失严重。加之荆州的地理位置夹在孙权和曹操的势力之间,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庞统主张放弃荆州,集中力量向西进军,争取雍凉和关中地区。
从军事角度来看,庞统的观点更为务实。他认为刘备应该放弃荆州,放手去发展西川,争取更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这样既能和东吴保持良好的关系,又能在兵力上集中优势,增强对曹魏的抗衡能力。而这一点,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产生了冲突,放弃荆州的做法显得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庞统对荆州的判断更具军事眼光,他从长远发展考虑,认为荆州无法为刘备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反,益州和西川等地区,才是刘备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可以养马备战的战略要地。正如汉高祖刘邦当年专心发展巴蜀,最终凭借这一地理优势打击项羽,庞统认为刘备也应该采取类似策略。
最终,蜀国因过于执着于荆州而遭受重大损失。关羽丧失荆州,导致了蜀国与东吴的关系破裂,关羽惨死,刘备和张飞也因复仇而丧命。庞统去世后,刘备身边缺少了能为其提供军事建议的人,诸葛亮虽然聪明,但在军事指挥上总是差那么一点力量。若当时刘备能早些放弃荆州,或许历史将会有不同的结局。
毛泽东曾评价荆州问题,认为它是“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这一评价表明,荆州的占有本身就是一个战略难题。关羽丧失荆州,绝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因为蜀国战略上的失误。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在军事领域,他的能力相比庞统要逊色一些。庞统是更为专业的军事人才,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判断问题并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可惜他早逝,未能继续为刘备出谋划策。而刘备死后,蜀国因为缺少了庞统这样的军事专家,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