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周六下午,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告别秀 ——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在上海市茂名南路1号开幕。该展览即是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在该地址上的最后一场展览,亦是海上秋日的一场人人都可参与的艺术盛宴。




此次展览由“追痕”艺术运动全球发起人,当代艺术家倪卫华先生和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刘骅共同策划,特别邀请芝加哥艺术学院蒋奇谷教授,当代艺术家、著名策展人顾凯军先生作为学术主持;大沪社社长王雍景先生、大沪空间的设计师顾忆先生作为展览顾问。
展览现场,多位曾在空间举办过在展览的艺术家和众多艺术爱好者,在空间墙壁纷纷“追痕”做画,告别这个曾经入围上海最美的公共艺术空间,以及过去七年来的美好艺术记忆,并共同期待她在茂名南路205号瑞金大厦新址的涅槃重生。


















开幕嘉宾论坛
开幕活动由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刘骅先生主持,“追痕”艺术运动全球发起人,当代艺术家倪卫华先生分享全球“追痕”艺术活动的探索历程,学术主持蒋奇谷教授、顾凯军先生和大沪社社长王雍景先生共同探讨本次展览的缘起和当代艺术的参与互动。大沪社设计师尹蕾女士、人文与实践社群【無尽】发起人娄洋鸣先生,也参与了论坛分享。同时正在意大利出差的顾忆老师,作为空间的设计师和本次展览顾问,也特别远道为展览发来祝福。





大沪空间至今已运营七年,邀请过逾百位艺术家并举办七十余场画展和艺术活动,大沪空间参展的艺术家,艺术背景各不相同,甚至来自不同国度,观众和活动参与者更是从年迈学者到青年才俊、从资深藏家到隐居僧侣,从艺术院校师生到可爱的特教学校小朋友,以及媒体朋友、作家、音乐家、舞蹈家,设计师等等。
本次以“追痕”为主题的展览最大的亮点是,第一次把其中一块追痕墙体切割下来,成为可以移动展示和收藏的艺术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整个空间将作为画布,所有来到现场的观众都化身为主角,成为完成展览空间“艺术品”的创作者。而这件共创的“追痕”作品将会一块块切割下来,除赠送空间的有缘人之外,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大沪新址瑞金大厦新空间展出。


从2018年开始至今,在广州、上海、天津、深圳、北京、杭州、苏州、珠海、多伦多、洛杉矶、伦敦、柏林、基辅、塔斯马尼亚、拉普拉塔等遍及全球6大洲、15个国家、30多个城市,由我发起的“追痕”艺术活动,持续7年多、累计360多场次、近2300人参与。这些参与追痕的人,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种职业参与者,零绘画基础的社会各阶层人群,他们以墙面为载体,以各种痕迹为线索进行描摹和复刻,以此对抗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遗忘。
“追痕”活动从早期1.0版本的“架上绘画”,到“个体追痕”“组织群体追痕”“自发追痕”“无人化追痕”及6.0版本的“光宇宙追痕”,今天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追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痕迹收藏追痕”,即追痕绘画的一部分,将被作为艺术装置永久收藏。
—— 倪卫华,当代艺术家,“追痕”艺术全球发起人

什么是当代艺术?从我青年时代参与“85美术新潮”的探索,到之后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求学和执教,以及我过去组织的多场由世界知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参与的世界艺术论坛,“当代艺术“一直是人们最为热衷讨论的话题。
我和太太花々都曾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过画展,同时我还作为学术主持,参与过这里的多场艺术展,可以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及感情。
今天,参与艺术家倪卫华和刘骅策划的”追痕“展,即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在这个地址的谢幕演出,我觉得这场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对当代艺术最好的诠释,关注和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刻,艺术赋权,人人参与。
—— 蒋奇谷 艺术家,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

谈到由艺术家倪卫华发起的”追痕“艺术活动,有人认为它是行为艺术,也有人认为是群体艺术,或是公共参与艺术,我觉得是,又都不是。2021年我为“追痕-博伊斯”展览/全球水追痕快闪”活动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曾深入探讨倪卫华的”追痕艺术“,我觉得倪卫华追痕艺术的“社会赋权创作”,和博伊斯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异曲同工,艺术可以延伸至社会,成为推动社会的动力和进化力量。
今天,在这个展览现场,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将参与到“追痕“绘画中,观众也是艺术家,艺术家也是观众。
—— 顾凯军当代艺术家、著名策展人

想想非常感概。在五十几岁的年纪,我仍旧希望做一次令自己热泪盈眶的事情。这是我和倪卫华老师策划这场展览中最深的感受。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会把整个空间作为画布,欢迎所有曾在空间举办过展览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观众,在空间墙壁“追痕”做画,展览期间,我们会把部分墙体切割下来,分送于空间有缘之人,也会令一部分墙体装饰到新的艺术空间中,当然也欢迎有兴趣的藏家洽购永久收藏—— 这个再也回不去的大沪空间的一部分。
—— 刘骅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今天比较特殊,当然我还是不能相信这一天来的那么快,非常感概。
这场展览将是空间在这个地址上的最后一场展览。大沪联合艺术空间是上海设计师社团“大沪社“成员共同创办的公共艺术空间,过去七年有幸和大家一起感受艺术,分享艺术。今天在这里我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但也有很多熟悉的老朋友,所有来到这里的每一位,都是对艺术喜欢的人,期待未来我们可以在新空间再聚。
—— 尹蕾 大沪社成员 设计师

我刚刚在门外看海报墙,七十多场展览的海报,一页一页,每一场展览就像放电影一样再现,很多很多的回忆。
2019年空间开幕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是“城市会客厅“,设计师顾忆老师在打造这个空间时,即有对高迪的致敬,同时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我们希望每一位展览的艺术家,在展览期间成为“客厅”的主人,以艺术会友。
今天现场的热烈氛围,可以感受到大家是多么热爱这个空间,热爱这座城市,热爱艺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非常令人期待,每一位到展厅的观众和朋友,都将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与其说这是一场告别秀,我更想说这是一场烟花表演,为空间划上的阶段性句号,同时开启未来征途的新开端。
—— 王雍景 大沪社社长

我从2017年开始孵化主理人社群,今年自己在上海发起了名为“無尽”的创新型社群,意为“循无用之用,至无尽之境。”
在这里预告一下,11月18日,我们会有一场和倪老师、刘老师联办的私域活动,就在这里举行。整个追痕活动是从11月1日至11月30日,为期一个月,那我们畅想一下,如果今天开始追痕到月中,这里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画面呈现呢?一定是非常的绚烂、动态叠加和好玩的一个状态,而在这个状态中,我想带来一场我们共建的活动,叫做”哲学对话艺术“,一场当代艺术沙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空间联系预约报名。
—— 娄洋鸣 人文与实践社群【無尽】发起人
“追痕”倒计时正式开启,欢迎大家走进这个即将消失的独一无二的的魔都洞穴空间,挥笔追痕,留下最美记忆......
“追痕”艺术展将持续至11月30日结束。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6时,对观众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追 痕 现 场


















































展 厅 一 隅






















点击视频观看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展览合集 2019-2025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 | 大沪特展
展览日期:2025年11月1日-30日
观展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18:00
策展人:刘 骅
“追痕”全球发起人:倪卫华
学术主持:蒋奇谷 顾凯军
展览顾问:王雍景 顾 忆
主办机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协办机构:大沪社 典传之家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1号二楼
- 关于 “追痕”艺术活动 -

“追痕”是以艺术家倪卫华作为发起人的、针对一切痕迹肌理的视觉干预(追踪,复写)活动,其结果是加强或叠加痕迹的视觉分辨效果。
最初,倪卫华以架上绘画作为追痕的方法实验。
2018年起,他开始以社会公共空间的老建筑、废墟墙、新建毛胚房、岩石、旧木板等为载体对象,以自然的(风化、腐蚀后的痕迹)和人为涂写的叠加痕迹为图像资源,通过极限对比色的反衬填色、纹理硬边描画式的拉大反差和突出其他痕迹的“操作”,将社会公共空间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痕迹图像凸现出来,成为一个被挪用和干预过的新图像和新视觉景观。
之后,他又发动公众参与并将追痕的方式不断拓宽,形成了作为媒材与对象变化的纵向发展维度和作为参与群体变化的横向发展维度,使得“追痕”这一新公共艺术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具有了极强的变异性和链接未来的可能性。
从2018年到2023年,已在中国11个城市/乡村完成了300场活动,共有1500多人次参加。全球水追痕快闪是以水为媒材替代墨进行追痕的首发,水追痕同时(2021年12月)在多处地点发生,涉及6大洲13国家20城24地近100人参与。




- “追痕”全球发起人倪卫华 -

著名当代艺术家,1962年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作品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媒介,是早期推动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实践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艺术介入社会”和对“数字化作出反应”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连续扩散事态一红盒、招贴》、《美术:词与物的合法化在场》、《线性城市》、《风景墙》、《追痕》等系列作品以其多维度语言实验性和“社会介入”等话题得到广泛关注。长达近40年的绘画实验历经水溶性材质在纸本上的造痕,强化迹象的追痕,以及突出荧屏观看的多媒介叠痕等重要阶段,构建了独特的”后媒介”创作范式。
“追痕”是以倪卫华的绘画方法论为基础并以他作为发起人的、针对一切痕迹的视觉干预活动,其结果是复写和强化痕迹肌理。追痕也是强调艺术赋权和去中心化的艺术参与社会的长期性公共作品。作品曾参加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马拉喀什双年展、丹麦国家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几十项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在上海、北京、洛杉矶等地举办个展。
- 策展人 刘 骅 -

典传之家创始人,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自2019年开始,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策划和主办多场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
典传之家始创于2008年。秉承追随美、传播美的宗旨,我们致力于将全球Vintage家具、装饰品、艺术品推广给艺术爱好者。先后参与《建国大业》《无名》《繁花》《流金岁月》《南京照相馆》等影视作品拍摄;路易威登、荣宅、卡地亚珠宝的拍摄及活动;三星手机电视广告拍摄;上海和平饭店重装修设计、罗斯福大厦、扬子饭店等项目。
除推广Vintage家具外,典传还专注于海派老家具的保护和修缮,并和多位著名建筑设计师合作,启动典传设计项目,让经典与时尚完美结合。
- 学术主持 蒋奇谷 -

艺术家、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终身教授。
1956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上海“85新潮”艺术运动期间的前卫艺术家之一。1987年赴美就读芝加哥艺术学院;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绘画系、艺术史论系,为该学院终身教授。2008年担任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所长至今。曾在欧美及亚洲等地多次举办个展、联展。2009年起策划主持多场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及当代水墨展。出版多部艺术著作及西方艺术理论译作。作品被世界多家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 学术主持 顾凯军 -

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客座教授。
个展:
1996年“家内亡灵运动”行为个展,北京东村。
1997年“文化”行为个展,北京。
1998年“文化封顶”行为个展,北京平安大街。
1999年“心象艺术展”,广州华南建设学院。
群展:
1996年“笼子”装置行为艺术展。
1998年中国当代非主流艺术文献纪录片首映式暨图片展,北京国际俱乐部。
2000年“人与动物”行为艺术展,南京。
“异常与日常”当代艺术展,原弓美术馆,上海。
2001年“虚拟未来”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知识就是力量”当代艺术展,北京西单图书大厦。
2002年“对话·第三状态”意大利。
2003年“越界语言”诗歌、行为艺术展,北京798东京艺术工程。
2007年,中国行为艺术(1979—2007年)回顾展,北京798映中心。
2010年“给力”YCA年轻当代艺术家展,北京草场地荔空间。
策展及艺术活动:
“炫·当代艺术展”。2002年11月18日,首届广州三年展外围展,联合策展人满遇。
策划“看见·湖北四人油画展”。2013年10月2日,北京·宋庄。
策划首届泰州“未来城市”学术研讨会。2020年1月18日。
主要文章及著作:
2000年,个人专著《作为境界的自我》(未出版)
2001年,《心理图像学导论》发表于北京2003年《犀锐》杂志。
2004年,《对光明的精神分析》、《山海经图像风格史研究》,北京《艺术报导》创刊号。
2016年,《中国书院文化与后现代教育》,中国书院论坛。
- 展览顾问 王雍景 -

上海汉室商业空间设计管理机构创始人,大沪社联合发起人。
汉室(HAN-DESIGN)设计管理机构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商业空间设计和运营管理服务,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展览顾问 顾 忆 -

无设建筑(Not a Studi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 极省主义倡导者
无设建筑2016年由建筑师顾忆,旅非十余年后回国创立。倡导“克制、极简”的设计理念。善用当代的生活方式谱写古老的东方美学;关注日常性材料的细节与可能性;营造应时、因地而生的“五形六感”,旨在让人的体验回归温暖、平和、质朴的人文语境。
代表作品有:厢、优在集、大沪联合艺术空间、朵云书院(广富林上海/成都/苏州)、上海龙华寺-塔影空间、永福庵-化城美术馆、苏州寒山寺-十八慢、西安-隐深谷、隐溪茶空间系列、亚朵酒店4.0 研发、方太商业终端等。
同时,顾忆也是《梦想改造家》节目(连续五季)的特邀设计师。代表作品有:潮州-大吴会客厅【2024年】、丙中洛-丁大妈的家【2023年】、东兰-喜宴【2022年】、绍兴-冬酿【2021年】、大别山-花海上的家【2020年】。
-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

由上海建筑设计师社团“大沪社”发起创办,于2019年3月开幕,以打造城市会客厅理念,推广和传承上海文化,在过去六年多时间里先后举办七十多场艺术展览及空间美学活动。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开幕伊始,即于2019年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并成为打卡上海城市文化的不容错过的精彩站点。
观展地址及交通路线

停车信息:
巨鹿路地面(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工作日晚上6:30后及周末全天);中城大楼地下停车场(巨鹿路242号);欣广大厦地下停车场(巨鹿路417号);花园饭店(茂名南路58号);锦江饭店(茂名南路59号);延安高架下停车场(近陕西北路)
公共交通:
地铁1/10 陕西南路站;地铁2 /12 南京西路站;地铁13 淮海中路站;71路公交茂名北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