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导致他在北方的势力受到重创。曹操的水军曾强大到“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但却被周公瑾凭借巧妙的战略在短短时间内击溃。当时,曹操痛哭不已,深感自责,他说:“若奉孝在,绝不容吾有此大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他身边的忠臣奉孝(即关羽)还在,他绝不会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没有关羽的放水,曹操甚至可能没有机会痛哭。其实,曹操能够逃脱一劫,恰恰是因为诸葛亮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截杀曹操时,关羽受到了情义的驱使,放过了曹操。虽然关羽当时立下了军令状,但他依旧因为曹操曾经的恩情而选择宽容,这一情节至今广为传颂。
那么,为什么关羽放过曹操,而后来的马谡却因违令被斩首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关羽和马谡在蜀汉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诸葛亮根本不敢轻易动关羽。其次,诸葛亮当初给关羽立军令状时,并没有指望他会严格执行,而对马谡的要求则不同,绝对不能有失。
首先来看关羽和马谡在蜀汉的地位。关羽不仅是刘备的重要战友,还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他在蜀汉的地位堪比亲兄弟。关羽自从刘备起家时就一直随行,和刘备、张飞三人是共同创立蜀汉的元老级人物。而诸葛亮,虽然也是重要人物,但相比于关羽,入蜀的时间较晚,因此无权轻易动关羽的头脑。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当诸葛亮决定要斩关羽时,刘备却坚决反对,表示如果杀了关羽,那么他自己也愿意一同赴死。此时,诸葛亮才意识到,关羽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能力,更在于他与刘备的深厚情谊。所以,诸葛亮最终放过了关羽。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分公司总裁做出决策时,遇到上级亲戚有问题,老板又不能处理,因为这关系到更高层的利益,最后只能放过。
而马谡则不一样,他并没有关羽那样的特殊地位,诸葛亮也不会因为私人情感而手下留情。马谡,字幼常,襄阳人,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他早年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他的过度自信和冒失也给蜀汉带来了灾难。刘备临终时,曾提醒诸葛亮,虽然马谡聪明,但言语浮夸、能力有限,不应轻易委以重任。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担任参军,与自己共商大计。
然而,马谡最终在街亭失守,导致蜀汉北伐计划彻底失败。此时,即便诸葛亮对马谡有再多的器重,也无法容忍他违背军令,最终决定斩首示众。这个决定,并没有因为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而改变,正如“军令如山”所体现的纪律性,违背命令的后果便是致命的。
对于关羽和马谡的区别,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关羽,诸葛亮知道他重情重义,因此事先预料到关羽可能会放过曹操。实际上,诸葛亮并不打算强行让关羽斩杀曹操,而是将这一任务交给关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关羽放过曹操,反倒符合了诸葛亮的预期,为蜀汉保全了局势。而马谡的任务却不同,他被派遣到街亭,肩负重任,是蜀汉北伐的关键一环,绝对不能出错。所以,当马谡犯下致命错误时,尽管他也立下了军令状,但诸葛亮没有选择放过他,而是严格按照军法执行。
总结来说,虽然关羽和马谡都曾立下军令状,但由于他们在蜀汉中的不同地位和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性,诸葛亮对待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关羽的情义和与刘备的深厚关系,使得诸葛亮在执行军法时有所妥协,而马谡的失职则让诸葛亮无法容忍,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