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在研究明末历史时,或许会发现一个很令人困惑的现象:一直以冷酷无情著称的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对杨嗣昌表现出如此特殊的信任和偏爱? 崇祯是一个性格极端的皇帝,他要么把你捧得无比高,要么将你踩到尘土里。他经常缺乏担当,碰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大臣,反复换人,显得非常不靠谱。可奇怪的是,杨嗣昌却成为了例外。即便杨嗣昌在任内做得一塌糊涂,还损害了不少国家的根基,崇祯依旧对他保持着不离不弃的信任。两人的关系,似乎超出了普通的君臣关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杨嗣昌与崇祯的渊源 最初,杨嗣昌和崇祯并没有太多交集。崇祯的父亲天启帝突然去世后,按照惯例,崇祯应该只是被派去外地当个王爷,根本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谁会主动靠近他呢? 然而,杨嗣昌却因早年成名而吸引了崇祯的注意。杨嗣昌在年轻时就对国家大事发表过许多见解,并出版了一本名为《地官集》的书,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崇祯读了这本书后,产生了与杨嗣昌心有灵犀的感觉,认为他是自己理想中的知己,两人在很多政治观点上达成了共识。 杨嗣昌和他的父亲杨鹤对魏忠贤的做法不满,毅然辞去官职,归隐山林,这种清高的品性进一步加深了崇祯对他们父子的信任。崇祯继位后,立刻提拔了杨嗣昌和杨鹤,然而,这一提拔却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发生。 杨鹤在陕西处理农民起义时,主张招抚而非滥杀无辜,这一做法得到了崇祯的支持。陕西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但当时的明朝兵力不足,崇祯认为杨鹤的主张是正确的,毕竟这些人都是大明的百姓,不能肆意杀戮。杨鹤的招抚策略确实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亲自去起义军的大营,与领导者们讨论,表达了朝廷的善意,最终30多万起义军真的放下了武器,投降了朝廷。 然而,杨鹤的问题在于,他在招降后并未能有效地安置这些投降的农民军。由于没有足够的物资,这些人很快又重新起义。崇祯对此非常愤怒,差点让杨鹤丧命。但仔细查阅史料后发现,崇祯提供的资金居然只有16万两,这笔钱连基础的安置都做不好。即便如此,那些投降的起义军并未伤害杨鹤,因为他们知道他是个好官,曾经为他们的生活奔走。 尽管杨鹤确实尽力了,但他依然未能改变局面,导致崇祯的怒火再次爆发。朝廷上没人敢为杨鹤求情,只有杨嗣昌站出来,主动上书请愿,希望父亲不再承担责任,自己愿意替代父亲承受罪责。崇祯对杨嗣昌的这一举动十分看重,认为他是个忠诚的官员,至此,杨嗣昌被进一步提拔,进入了崇祯的核心圈子。 杨嗣昌的升迁 崇祯一向对大臣刻薄,但他对杨嗣昌特别优待。崇祯不仅赦免了杨鹤的死罪,还破格提拔杨嗣昌,任命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嗣昌确实有些能力,他在山海关、永平府等地整顿军务、开垦土地、招募流民,表现不俗。1634年,杨嗣昌担任山西总督期间,他通过开矿、草原通商等手段稳定了当地局势,这也让崇祯更加信任他。 然而,随着清军的入关,情况变得复杂。自崇祯二十二年起,清军频繁攻击长城,明朝的防线屡屡告破。每次大敌来袭,总会有人成为替罪羊,第一次是袁崇焕,这次则轮到了兵部尚书张凤翼。张凤翼在抵抗清军时失败,被当做替罪羊,最终被牺牲掉。 而在这个背景下,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开始掌握更大的权力。他向崇祯提出三条建议:首先,应该先安内再攘外,和清朝议和,集中力量剿灭农民军;其次,要训练一支精锐部队;最后,要保障民众的生计,避免农民军骚扰百姓。这些建议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实际操作性。 和清朝议和这个建议,在当时的形势下并非完全错误,但崇祯并不敢轻易接受,因为他害怕历史上的评价。尽管杨嗣昌一再提议,崇祯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另一方面,崇祯与清军交战时,始终顾虑过度,结果导致不少战将白白送命。 训练精锐部队的建议本应有助于明朝的防守,但实际操作中,崇祯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为了筹集资金,他只好再次向百姓征税,这加剧了社会矛盾。朝廷腐败的现象使得征税资金被层层截留,最终百姓苦不堪言。 杨嗣昌的理想主义 尽管杨嗣昌提出的措施看似有道理,但都难以落实。在这个时刻,杨嗣昌的建议并没有实际改变明朝的困境。崇祯的优柔寡断和朝廷的腐败无疑加剧了大明的衰退。 即便杨嗣昌忠心耿耿,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实际上成了推动明朝灭亡的一个推动力。虽然他没有完全背叛朝廷,但面对复杂局面,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和应对策略。 崇祯十年,农民军一度被大将们打得节节败退,似乎和平有了希望。就在这个时候,杨嗣昌再次上书崇祯,提议和清朝议和。这时,清朝对于入主中原并没有十足把握,若能与明朝讲和,也未尝不可。可惜崇祯依旧未能果断决策,错失了良机。 更为悲剧的是,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攻破长城,崇祯再次命令各地军队勤王。卢象升反对与清朝议和,结果被杨嗣昌和崇祯一同排挤,最后在敌军压境时带着少数兵力壮烈牺牲。杨嗣昌不仅没有给予卢象升应有的荣誉,反而在他死后污蔑他,使得卢象升的忠诚和英勇被彻底抹黑。杨嗣昌的失败 随着明朝的内忧外患加剧,杨嗣昌最终也走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尽管他曾取得过一些小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最终,农民军的反扑使得大明防线崩溃,杨嗣昌的失败愈加明显。 1641年,杨嗣昌在一次行军途中去世。虽然他忠诚,但他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始终未能改变大明的命运。崇祯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竟然为他感到十分悲痛,允许他在死后享有荣誉。 然而,几乎同一时期,孙传庭也因反对杨嗣昌的军事决策而遭到排挤,最后死于战场,正如卢象升一样,鲜少得到应有的荣誉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