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11月26日清晨,蒋介石正在台北士林官邸的书房里阅读秘书送来的报纸。
当他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时,突然愣住了,接着他默默地读完,整个身子瘫坐在椅子上。过了好一会儿,蒋介石低声说:“我真不如毛泽东啊。”
原来,前一天,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不仅成功守住了阵地,还摧毁了美军的“金化攻势”,给美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消息传到志愿军指挥部时,全体官兵都激动得泪流满面。而位于台北的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表示,“我不再反攻大陆了。”
那么,上甘岭战役究竟有何特殊意义?蒋介石为何会做出如此大的转变呢?
败退台湾,图谋反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在解放战争期间得到了极为深刻的体现。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实力悬殊,然而随着全国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逐步壮大,特别是淮海战役,被称为“从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尽管如此,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并未放弃“反攻大陆”的计划,在美国的支持下,他不仅精心准备,还制定了“国光计划”。
蒋介石视台澎金马四岛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在这些岛屿上设立了“复兴”基地,并驻扎大量兵力。
他还指使国民党军队频繁骚扰大陆沿海地区,甚至在一年内对福建地区进行了一百多次的侵扰。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将解放台湾列入了日程。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第10兵团在福建沿海集结,开始横渡台湾海峡,向金门发起进攻。
刚开始,战斗进展顺利,解放军迅速登陆,占领金门岛。然而,由于解放军当时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而国民党方面得到美军的支持,结果这次金门战役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利让蒋介石信心倍增,他更加坚信“反攻大陆”已是势在必行。
然而,正在蒋介石摩拳擦掌准备发动反攻时,大陆方面却出人意料地暂停了武力攻台的计划,令蒋介石措手不及。
志愿军势如破竹,美国人疯狂反扑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北朝鲜人民军与南朝鲜军队冲突不断,不久后,美国召集了“联合国军”,开始直接介入朝鲜战争。
与此同时,美军也将第七舰队派入台湾海峡,阻挠台湾解放,甚至在多次警告后,依旧冒险侵入中国领空,企图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中国可能会为了短期安全而放弃国家利益,选择妥协。但毛主席却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同意朝鲜请求,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强国,而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参战将是个错误的选择。
然而,进入朝鲜后,志愿军展现出了强大的士气和出色的战术。在云山战役中,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首次对决,歼敌2000人(其中美军约1800人),并重创了美军王牌部队——美骑1师。
此后,志愿军经历了五次战役和一系列防御战,使美军不得不坐上谈判桌,双方进入了边打边谈的局面。
到了1952年10月,志愿军在地面战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美军司令克拉克意识到,如果继续下去,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因此,在克拉克的指示下,美军司令范弗里特提出了“摊牌行动”,计划通过强大火力夺取金化城附近的高地,从而巩固北方防线。
范弗里特设想“摊牌行动”将持续六天,美军将付出200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夺取志愿军的重要阵地——上甘岭。
“上甘岭”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村庄,但范弗里特关心的是村庄两侧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这两座高地不足4平方公里,却在战略上至关重要。
如果美军控制了这些高地,便可以依托空中力量和机械化优势,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因此,彭德怀高度重视这场战役,并将任务交给了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战前,彭德怀特别叮嘱秦基伟:“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它我们将后退200公里,失去防线。谁丢了它,谁就要对历史负责。”
秦基伟毫不退缩,坚定地表示:“请司令员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美军火力凶猛,我军准备充分
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正式打响。
范弗里特调集了6万余人、300多门大炮、3000多架次飞机,向上甘岭发起猛烈进攻。他明白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准备进攻。
为了激励士气,他甚至将597.9高地命名为“珍妮高地”,并用美国女星珍妮·诺赛的名字来鼓舞士兵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
美国平时标榜“民主”和“人权”,然而在战斗中,范弗里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蛮手段,甚至采取了疯狂的火力压制策略——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所谓“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大火力投掷弹药,通过火力压制敌人阵地,造成重大损失,从而控制战场。
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共投掷了超过190万发炮弹,发射了5000多枚炮弹,最终将志愿军的阵地削低了近两米。
范弗里特曾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声名鹊起,每次回忆起那场战斗,他总感慨德军强大的火力。然而,这次上甘岭的炮火,远远超过了任何二战中的战役。
面对美军猛烈的攻击,志愿军毫不畏惧,秦基伟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他提出并实施了“坑道战”战术,在高地上修建了大量的坑道工事,并且采用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技巧加速战斗进程。
此外,秦基伟还在山腰挖掘大量山洞,将主力部队藏匿其中,成功躲避了敌军猛烈的火力,为志愿军保存了战力。
中美鏖战,英雄辈出
尽管美军空中支援、火力覆盖、地面部队冲锋,范弗里特依然无法打垮志愿军。
由于坑道的保护,志愿军的士兵每次美军的轰炸过后,总能迅速从坑道中涌出,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虽然美军的进攻愈加猛烈,但志愿军始终没有失守任何阵地,反而大量冲锋的美军士兵被歼灭。
然而,长期的坑道作战也带来了巨大困难。物资严重匮乏,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许多部队的弹药已消耗殆尽。
有的连队只能依靠极少的食物和水源,坚持了数周。战士们的意志力也因此被极度考验。
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许多英雄涌现。像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孙占元,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