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其次则朱元璋。”这句话出自毛主席,他说得并非空穴来风。当你翻开《高祖本纪》、《太宗本纪》,以及其他相关历史人物的传记时,大家都会明白毛主席所言极为真实。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都深刻感受到,自己无法逃脱“天策上将”李世民的控制和威慑。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秦王李世民起义时,早期平定关中并消灭的几股势力。
唐军从山西太原等地起兵,经过一路的征战,渐渐平定了关内外的各方势力。最关键的是,唐军攻占了隋朝的国都长安,控制了三秦之地,为后来的东征做了准备。与东南的江都扬州相隔遥远,隋炀帝杨广和主政者宇文化及根本无法顾及关中的局势。而东都洛阳离关中较近,但当时局势混乱,李密、王世充等叛军在东都周围活动,隋朝的东都军队根本没有精力调动去应对西边的变化。
然而,关陇地区的形势却相当复杂。北边是突厥和其他胡人势力的地盘,双方之间时常产生冲突和骚乱。突厥的始毕可汗、吉利可汗等也在暗中关注中原,一有机会就派人渗透破坏。当李渊、李世民等人起兵之时,关陇的隋军迅速溃散,几乎没有抵抗之力。但当时,关中不仅仅有唐军一个势力,其他叛军的力量也在暗中滋生,这些势力才是对唐国真正的威胁。
其中,兰州金城的薛举与薛仁杲父子是非常强大的敌人。他们从本地反叛,迅速多次打败隋军,占领了整个陇西地区,手下大军约有十三万,甚至自称为“西秦霸王”。不久后,薛举便公开称帝。薛军攻占扶风后,开始窥视长安,图谋更大的目标。此时,高祖李渊正带领大军入关,便留下秦王李世民驻守扶风,阻止薛举的进攻。李世民毫不费力地带兵直接击溃了薛军,斩首数千人,并把薛举等人赶回了甘肃。
这场败仗让薛举大为震惊,他甚至一度想要投降,问他的部下:“历史上有投降的天子吗?”他的黄门侍郎褚亮见状,便引用了赵佗降汉和刘禅归晋的故事说:“这样的事古往今来是常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卫尉卿郝瑗反驳道:“褚亮说得不对。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蜀汉的刘备也多次失败,甚至连妻子都丢过好几次。战争本来就有胜有败,怎么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想放弃一切,认为国家已经灭亡呢?”薛举听后,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便赶紧转身补救,笑着说:“我只是随口一问,试探大家的意见罢了。”
到了武德元年,李世民和薛举的第二次大战爆发了。李世民早已看出薛举的军队粮草短缺,于是决定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利用时间消耗敌人的力量。不巧的是,李世民突然生病,暂时无法亲自指挥,只能留守军营等待恢复。此时,刘文静等人前来增援,但他依赖兵力的优势,未曾做好足够的防备。薛举趁机发动了偷袭,唐军惨败,损失惨重。李世民只得暂时撤回京师,而薛举趁机向长安推进,企图一举占领长安。然而,命运又发生了转折,薛举死于突发病痛,薛仁杲继位。但薛仁杲的统治残暴,无法得到军民的支持,导致局势快速恶化。
此时,李世民的病也已经痊愈,便准备再次出兵复仇。尽管众将士纷纷请战,李世民却严令禁止,说:“我们刚刚失败,士气低落;而敌人刚刚获胜,心气膨胀。我们应当采取防守策略,等到敌人松懈,我们再出击。”他还发布了命令:“敢言战者斩!”果然,过了一段时间,薛仁杲因缺粮而开始不堪一击,唐军没有应战,薛仁杲也开始自乱阵脚,频频挑战唐军却始终未得到回应。此时,李世民看准了时机,便派庞玉等将领与薛军正面交锋,同时自己带领主力绕到敌军后方,展开包围圈,薛军顿时四散逃命。李世民没有停手,带领骑兵追击,将敌人彻底消灭。最终,薛举起义不过两年,就被李世民一举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