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金国在北宋的支持下,攻占了辽国的首都上京,并对辽国的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金国的士兵冲进城市,抢夺财物,纵火焚烧,残忍地屠杀了成千上万的辽国百姓,甚至连辽国的皇室贵族也未能幸免。几日之后,辽国彻底灭亡,契丹族几乎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辽国的崩溃标志着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的消失。
这场灾难造成了近百万契丹人的死亡,而它背后的原因,金国的角色显而易见,但北宋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金国是直接发动战争的主力,而北宋则与金国联合,对辽国发动了致命一击。虽然金国对辽国的灭国负有最大责任,但北宋也无法摆脱其推动作用。
回顾北宋与辽国的关系,早在百年前,两国关系曾一度亲密友好。北宋与辽国之间,最让人难忘的便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北宋,却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后唐皇帝石敬瑭送给了辽国。尽管北宋屡次尝试收回这片土地,始终未能如愿,这成为了北宋的一个心头病。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更遗憾的是,北宋在其强盛时期依旧无法收回这片土地。事实上,北宋并不单单为收复失地而努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周边的和平与稳定。辽国的强大让北宋意识到与其抗衡,不如和平共存,因此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长达几百年的友好关系。
自1004年签署《澶渊之盟》以来,北宋与辽国的外交关系逐渐增进。两国互通使者,亲近往来。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辽国对北宋文化的接受度相当高。许多北宋文人,如蔡京、高俅、欧阳修、苏辙等,都曾前往辽国,进行友好访问。苏辙的旅行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苏辙曾在1089年被派往辽国,初到时他对辽国的情况感到担忧,但到达后,他却惊讶于辽国人民对北宋文化的热爱,甚至在辽中京的大同驿看到自己哥哥苏轼的诗句被当地百姓传颂。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辽国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逐渐显现。1115年,女真部族建立了金国,完颜阿骨打开始对辽国进行报复性打击,因为辽国长期以来压迫女真部族。随着辽国的腐败日益严重,金国看到了机会,决定与北宋联合,共同打击辽国。
1120年,金宋签订了《海上之盟》,共同商讨灭辽计划。在这次合作中,北宋提出希望金国在成功消灭辽国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北宋,这一要求得到了金国的同意,因为金国对这些土地并不感兴趣。最终,1125年,金国的军队攻陷上京,辽国灭亡。曾经强盛一时的辽国,迅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契丹族的存在几乎被彻底抹去。
辽国的灭亡虽然令人遗憾,但这也显示了历史的规律——强者兴,弱者亡。辽国的腐败早已为灭国埋下伏笔,即使没有金国的侵略,其他势力也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取而代之。而北宋,原以为在金国的帮助下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想到最终自己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北宋的腐败和社会不稳定,为金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辽国的灭亡与北宋的衰落,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历史的兴衰变化,往往超出单一原因的影响。强大的金国不仅取代了辽国,也给北宋带来了致命打击。北宋虽然抱着金国这条“大腿”试图保全自己,但未能认识到强权的威胁。最终,它的腐败与无能使得金国轻松征服了它。
这场历史变动也凸显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观念:在强者的更替中,曾经被视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已经逐渐在历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辽国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政权,但它的强大与崛起,却改变了传统的“正统”观念,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