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在649年继位,执政长达34年。李治的统治时期,唐朝在对外征战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征服了西突厥、百济和高句丽,使得国家的疆域达到了巅峰。在内政方面,李治也颇具成效,实施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提倡简朴的政务,使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史称“永徽之治”。
然而,李治的统治也充满了争议,尤其是在他晚年时,皇后武则天逐渐开始掌控朝政,逐步削弱了李治的权力,最终导致李治的皇权旁落,给他带来了软弱和懦弱的名声。那么,李治是如何在武则天的操控下逐渐失去权力的?两人从最初的合作伙伴,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分道扬镳?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
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临终时,他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指定为李治的辅佐大臣,并告诫李治:“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后无需担忧。”几天后,李治继位为唐高宗,迅速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褚遂良为中书令。李世民之所以如此信任这两位大臣,除了他们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强大的政治势力,尤其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出身于鲜卑贵族家庭,世代在北魏、北周、隋朝任职,其家族与李唐皇室有着深厚的关系。李治的父亲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关系密切,二人从小交情深厚。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无忌在朝中逐渐攀升,成为唐朝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褚遂良的背景也非常不容小觑,他出身名门,是隋朝重臣褚亮的儿子,后来由魏徵推荐进入李世民的朝廷。在李世民去世后,褚遂良在贞观年间逐步承担起了管理国家的重任。
李治继位后,凭借这两位重量级辅佐大臣,稳住了政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653年爆发的房遗爱谋反事件,长孙无忌的权力进一步膨胀,许多旧有的政治势力被清除,李治也意识到自己与长孙无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了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李治开始寻求新的支持力量。
此时,李治选择扶持曾经的宫女武则天。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因李治与她有私情,太宗去世后,武则天按宫廷规定削发为尼。但李治在651年将她召回宫中,重新立为皇后。武则天出身庶族,但她聪明能干,不仅具备政治智慧,还能够迅速积累自己的政治势力。李治通过提升武则天,开始向关陇集团发出挑战信号。
655年,李治在军队支持下,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迅速团结起了来自庶族的支持力量,开始与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派系展开激烈斗争。李治在这场斗争中处于被动,未能有效调控各方势力,甚至在658年,褚遂良被贬,长孙无忌自杀,关陇集团彻底被清除出权力中心。虽然李治一度希望通过支持武则天来平衡局势,但最终却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
然而,武则天的权力并未受到限制,她不仅利用李治身体健康的下滑,逐步接管朝政,还开始逐步突破女性干政的限制。674年,李治被尊为“天皇”,武则天被称为“天后”,两人在名义上并列,但实际上,李治早已成为虚位元首。
李治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特别是660年,他第一次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开始依赖武则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的病情愈发严重,最终无力控制朝政,完全将权力交给了武则天。
李治虽然在健康上饱受困扰,但政治上的困境更多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决断力。在铲除长孙无忌的过程中,李治缺少父亲李世民那种果敢的手段和雄武的气魄,最终使得武则天得以迅速崛起。
李治的懦弱和优柔寡断让武则天抓住了机会,最终彻底取代了李治。即便李治在之后对武则天有些许不满,但他也无力改变局面。特别是在太子李弘去世后,李治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愤怒,但他依旧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反而将怒气寄托在为太子建造宏伟的陵墓上,这种举动看似悼念太子,实则是在向武则天示威。
李治晚年,国家饱受饥荒和战乱,百姓疾苦,而李治依然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最终在684年去世。
总结而言,李治的失败不仅仅是由于他身体的虚弱,更多的是由于他缺乏像父亲那样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在武则天的掌控下,李治的皇权逐渐旁落,唐朝政权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