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李秀成,站在苏州城内的忠王府,望着外面黑压压的清军淮军,内心充满了深深的绝望。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苏州城迟早会被围攻并被清军攻占。此时的苏州城,就像是一艘孤独漂浮的小舟,四周的昆山、太仓早已被李鸿章的军队占领,完全落入了清军的控制之中。为了保全自己,李秀成最初的想法是投降,放弃这座重要的城市。 然而,苏州对于太平天国来说至关重要,是苏南的根基所在。如果失去了苏州,天国将失去整个苏南地区,南京也将面临南北夹击的困境。慕王谭绍光深知这一点,坚决不同意李秀成轻易放弃苏州。他认为,一旦放弃,苏州很难再被夺回,甚至可能危及到太平天国的整个命运。因此,谭绍光决定拼死守卫苏州,誓死保卫这个战略要地。
李秀成虽然明白苏州的战略意义,但他不愿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白白送命。他决定带领一部分队伍悄悄撤离,寻找新的生存机会。在临走前,李秀成将守城的重任交给了谭绍光。 李秀成离开后,苏州城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虽然谭绍光是慕王,但苏州城并不是他一人独裁,其他许多王仍然倾向于支持李秀成。即使谭绍光拼尽全力守城,他与其他王之间的权力斗争和互相的不信任,使得城内的局势变得非常动荡不安。特别是李秀成的离开,让那些原本与谭绍光关系疏远的王,甚至包括曾与他有过矛盾的周文嘉、汪安均、郜永宽等八个王,看到了一丝背叛的机会。 这八个王通过曾经的战友程学启和清朝雇佣军指挥官戈登的牵线,与李鸿章取得了联系。李鸿章承诺,只要苏州城落入清军之手,他将为他们争取功勋,并保证不杀害他们。在得到了李鸿章的保证后,八个王决定叛变。他们悄悄将苏州城的动向传递给李鸿章,并在城内秘密组织了一次动员大会,召集所有有意叛变的人加入其中。当背叛的阴谋悄悄展开时,谭绍光依然全力以赴地守卫城池,却浑然不觉自己即将被背叛。在他集中精力时,汪安均悄然发动袭击,背后暗算了谭绍光,将其杀害。随后,八个王将谭绍光的头颅砍下,打开了苏州城的大门,迎接李鸿章的淮军。那些依旧忠诚的将士,在清军入城后奋力抵抗,但他们终究无法抵挡叛军和清军的联合进攻,最终,苏州城被李鸿章攻占。 当李鸿章带领淮军进入苏州城时,他迅速占领了忠王府,被府内的奢华装饰深深震撼。面对这份奢靡,李鸿章不禁自言自语地说:“如果不灭掉太平天国,真的是天理难容!”他一边讽刺太平天国的奢华,一边心生嫉妒,暗自羡慕其财富和权势。八个王纷纷附和李鸿章,但他们内心仍有些许顾虑,担心李鸿章是否会履行他们之间的承诺。 李鸿章安抚他们,称朝廷的诏书即将下发,今晚将为他们举行庆功宴,届时他们将获得应有的奖励。然而,李鸿章的计划远比他表面上表现得更加阴险。虽然他表面上承诺,并为八个王准备庆功宴,但实际上他已经开始调整城内的防守力量,把所有重要岗位的守卫换成了淮军的士兵。在庆功宴上,李鸿章悄悄发难,借机将八个王以背信弃义的罪名拉出去斩首。原本喜庆的宴席顿时变成了血腥的鸿门宴,苏州城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李鸿章在屠杀八个王和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后,整个苏州城陷入了血海。淮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搜捕,无辜的百姓也惨遭杀害。李鸿章的屠杀行为迅速在北京传开,引发了广泛的非议。许多官员纷纷上书批评李鸿章,但慈禧太后对此视而不见,未做任何处理。她默许了李鸿章的做法,这使得李鸿章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追责,反而得到了宽容和纵容。 李鸿章的屠杀行动并非一时冲动,他早已计划好,在攻占苏州之后清除降兵。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尤其是经过八个王动员的庞大队伍,对于李鸿章来说,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李鸿章深知,若将这些降将保留,迟早会成为自己权力的潜在威胁。曾有过差点被太平军诈降陷害的经历,李鸿章痛定思痛,决定不留任何后患,必须将这些投降者一网打尽。 此外,李鸿章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手段,也与八个王提出的过于苛刻的条件有关,李鸿章认为他们的要求无法满足,即使他们的背叛已成事实,也不能善罢甘休。实际上,慈禧太后对这一切早有默许。她清楚,虽然这场屠杀让人愤怒,但它却能有效清除潜在的威胁,为清朝的稳定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