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路上的思政课
创始人
2025-11-09 07:33:11
0

4月23日,甘肃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思政课教师韩笑与同学们正在进行写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清晨五点,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薄雾还未散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生郑济彤和几名年轻的同学便跟着村民上了山。在泥泞的田埂上,这些年轻人第一次知道,笋要分大小,扁担要如何挑才不打腿。“阿姨,这笋怎么挑?”他们边学边问,双手沾满泥土。

不久后,郑济彤和同学们将挖来的笋层层剥开,为每片笋皮拍下“证件照”,制成了一件名为《笋》的艺术作品。在她看来,这件作品不仅是专业实践作业,更是大家理解“乡土中国”的起点。

在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生”课程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是师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窗口。今年,147支下乡小分队、约3000名师生奔赴全国156个城市和乡镇。与往年不同的是,思政课教师首次全员加入写生队伍,开启了“写生路上的思政课”新探索。

在陕北,学生们不仅画黄土高坡的苍茫,更要感悟延安精神的磅礴;下江南,师生不仅描绘小桥流水的婉约,更要思考乡村振兴的实践,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遍布全国的写生路线,就是最好的‘国情课堂’。”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美育研究院院长宋修见看来,思政课教师的加入把“风景采集”深化为了“文化体认与国情洞察”,“两支队伍同向同行,思政教育在艺术实践中‘活’起来、扎下根,艺术创作则在思想引领下‘深’下去、有灵魂。”

从教室到山河、村落与历史现场

“老师,这里怎么画?光线不好、色彩单调,一点都不美。”在北京市平谷区塔洼村,一位油画专业的学生对着山沟发呆,语气里带着沮丧。这是他随写生团队进驻山区农村的第一天。按照“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生”课程要求,这些年轻人要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近2周。

“习惯了城市便利生活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后,物质条件和饮食差异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杰伟站在一旁,没有急于回答,他觉得这恰恰是“教学起点”。

“先别急着画,去村里走走。”李杰伟带学生们走进村子,顺势讲起了中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与成就。转变发生在第三天。李杰伟意外发现,那位有些沮丧的学生正专注地画着一位蹲在老房子前拣豆子的老人。画面上,老人黝黑的双手与鲜红的豆子形成强烈对比,黄土墙的肌理被表现得极具仪式感。

“不是这里不美,是我们的眼睛还没看见。”学生的这句话,让李杰伟倍感欣慰。

在李杰伟看来,正是这种“不适感”打破了艺术学子对“美”的单一想象,让他们在文化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立场。随着“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讲解深入,学生们开始主动去找村民聊天,用速写本记录村民的脸庞。

在安徽省黟县西递村,郑济彤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去观察一位挑着扁担行走的婆婆。“她使用的扁担不是简单的木棍,而是精心挑选的树杈,主干横在肩上,分叉刚好能勾住绳索。”

随着观察的深入,郑济彤发现了更多动人的细节:村民们会将装肥料的蛇皮袋手工缝制成背篓,装笋时不是单肩斜挎,而是将袋子扛在背上,双手扶在胸前。“这样既不勒脖子,又能使上劲。”郑济彤一边向记者描述,一边不自觉地还原当时的姿势,“因为下山时要弯腰,这样的背法能让重量均匀分布”。后来,这些质朴的劳动场景都化作了学生笔下的艺术语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吝莹莹带领该校建筑学院学生穿行在古戏台、门楼、祠堂等700余栋明清建筑中。潇贺古道的红色记忆、门楼上的匾额、祠堂里的楹联……吝莹莹引导学生从建筑细节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并亲身体验这座百年古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蝶变。

“大家笔下的写生、未来的设计,能否与这里一样,既保留乡村的‘形’,更能守护乡村的‘魂’,并注入发展的‘芯’?”站在古戏台前,吝莹莹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们思考:建筑设计不仅是完成一个作品,更要用艺术激活乡土,让中国村庄焕发新的生机。

今年5月,这些从田野中孕育而生的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生”课程成果展上亮相。观展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谈到,下乡并非“采风旅游”,需通过精心设计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肌理,在田野中锤炼生活洞察力,践行“用画笔为人民立像”的美院传统。

“最鲜活、最动人的创作素材,来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来自土地的厚重与温度、来自一草一木的生命力。”在宋修见看来,思政课教师的加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是未来的艺术家、创作者,更是肩负时代使命的建设者。

把“书上的道理”与“脚下的土地”串起来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晓兰曾与学生一同在博物馆研究青铜纹样。她发现,当学生站在青铜神树前聆听“劳动创造美”的讲解时,眼睛明显亮了起来。

11月4日,观众在参观笔墨与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实践成果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冠青/摄

“我们要先读懂古蜀人的纹样和符号,才能理清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来,刘晓兰将三星堆考古现场的故事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感与实用结合”的深刻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周桐正是这堂课的受益者。在几位思政课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设计的作品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元素堆砌,而是深入挖掘青铜神树的层叠纹样、纵目面具的抽象轮廓。让周桐印象深刻的是一款以三星堆遗址为灵感的香薰石文创产品。“它以香薰为载体,让三千年的文明在香气中延续。”她觉得,这种创意颇为新颖。

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思想厚度与时代回响的作品?艺术类高校需要怎样的思政课?

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近15年,宋修见坦言,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建设与综合类高校不同,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在学科层面,综合类高校往往具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而艺术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以公共课教学为主;二是在校内层面,专业名师的感召力天然强大,这使得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上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打造了“全体新生同上第一堂思政课”“情景教学公开课”“笔墨与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实践成果展”等品牌活动,而“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则成为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我们不仅关心‘画得好不好’,更关注‘为何而画’和‘为谁而画’。”宋修见告诉记者,传统“下乡写生”以训练学生的观察、造型与表现能力为主,而“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则确立了“思政价值引领”与“艺术专业能力”并重的双核心目标。

这样的教学创新在中央美术学院今年的各个写生点同步推进。在江西景德镇,引导学生在陶土拉坯中理解“工匠精神”的世代传承;在四川成都,引导学生开展农户访谈,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不同时期的“技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生活;在河南巩义,结合当地窑洞的物理环境特点和文化环境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

对于中央美术学院的8位思政课教师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下乡写生”的旅途。出发前,大家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反复推敲如何在山水之间讲好思政课。该校青年教师韩笑将这种模式称为“翻译”与“对接”。

“我们需要将宏大叙事‘翻译’成艺术专业学生关切的创作主题与价值追问;同时,也要将专业教师在艺术规律、形式语言上的要求,‘对接’到思政教育贯穿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韩笑表示,这种教学创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思政课的效果在写生现场获得了“即时反馈”,课堂也从单向讲授转变为多维互动。

“在传统的教室里,思政课教师是‘理论的阐释者’;而在写生路上,我们更像是‘价值的点燃者’。”韩笑说。

让思政教学成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在北京市平谷区塔洼村写生期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生朱梓建手中的画笔第一次有了犹豫。这位从小在南方水乡长大的年轻人,被北方山峦截然不同的特点震撼——山石肌理格外分明,地貌走势刚劲雄浑。

4月13日,河南省巩义市,中央美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吝莹莹在窑洞内给同学们讲授《薪火丹青:红色美术经典的时代新解与青年价值寻踪》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如何用笔墨展现北方山峦?”一开始,朱梓建时常对着画纸陷入沉思。转折发生在跟随思政教师走访村庄之后。在与修路工人、田间村民的深入交谈中,一位村民指着远山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青山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饭碗。”更让朱梓建触动的是亲眼所见的生活图景:网购快递送货上门,无线网络装进每家每户,抽水马桶和独立卫浴已成为日常。

“画笔之下,不应只是山川与村落的外在形态,更应是一个时代踏浪前行的深刻足迹。”带着新的认知,朱梓建调整创作方向,以简淡的墨色为基底,点缀赭石与石绿,着力捕捉北方山村特有的质朴与力量。

这种将理论认知转化为生命体验的过程,正是“写生路上的思政课”追求的育人目标。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袁宏松告诉记者,在河南省巩义市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他引导学生在革命先烈的英雄史诗像中,厚植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进而实现从对革命文物的客观摹写,到对历史精神的深度挖掘。“这个过程,既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触摸历史的脉搏。”他说。

同样,在西递村写生的日子里,同学们与村民一同上山挖笋,在劳作间隙听他们聊起生活的变迁。“我们亲身体验到了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也了解到这座古村如何通过申遗走向世界,又如何借助政府推行的统一经营、年底分红等政策,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郑济彤说,以前听到“中国式现代化”总觉得抽象,现在踩着田埂、听着乡音才明白,国家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融进了每一个普通人踏实奋斗的日子里。

如今,“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已衍生出更多可能:设计学院师生基于三星堆文物设计的文创产品进入打样阶段,建筑学院师生对古村落的创新设计将助力乡村振兴……

“这堂课让学生获得了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宋修见期待着未来的更多“意外之喜”。他说,“当学生开始用‘人民’的视角审视创作,用‘时代’的维度思考艺术,思政教育就真正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9日 04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考研素描全身写生怎么练 全身像写生作为美术考研核心科目之一,其训练体系需遵循科学认知规律与艺术表现逻辑。考生应从基础认知、阶...
层林尽染绘冬韵,初冬的大理沙溪... 初冬的大理沙溪,宛如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远处的山峦已染上了初冬的色彩,斑斓的树叶与沙溪古镇交相辉映...
原创 如... 1295年冬天,当马可·波罗带着皱巴巴的蒙古袍和装满东方见闻的头脑回到威尼斯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
原创 武... 宋朝山东虎患探因:自然、人文与生态的千年交响 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武松景阳冈徒手搏虎的壮举与...
(粤港澳全运会)王子露亮相艺术...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艺术体操项目个人全能预赛在深圳市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图为陕西队选手...
被中方强硬回击后,荷兰&quo... 近期,荷兰和中国之间关于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谈判可谓是一场精彩的大戏,但就在外界不断揣测双方关系走向时...
原创 《... 妙玉是贾府请去栊翠庵修行的尼姑,本该六根清净,却偏偏对宝玉动了心。可出家人的身份像道枷锁,让她没法直...
湖南省省长、浙江省省长,一同观... 撰文 | 余晖 据《湖南日报》消息,11月6日,湖南省省长毛伟明率湖南省代表团在浙江学习考察。浙江...
原创 得... 这事拿到今天人手里,脑子里打个转会停住,皇帝坐在紫禁城里管着那么多百姓,听到对面那位英格兰的主事人二...
原创 一... 在古代的皇权体系中,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象征。那个时代,封建迷信盛行,许多人都深信命运与天意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