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亲,何必那么急?”——为什么苏联、华约和俄罗斯总喜欢对“小弟”下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历史原因? 一、波兰 波兰的历史充满了痛苦和波折,它的国歌名字叫《波兰没有灭亡》。每一次波兰从灭国的边缘挣脱出来,往往都再次陷入被侵略和瓜分的命运。1795年,波兰第一次灭国,成为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的对象。尽管如此,波兰并没有轻易屈服,曾在1805至1807年间,得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支持,短暂恢复了独立,成立了华沙公国。但随着拿破仑的失败,华沙公国在1815年被沙俄和普鲁士拆解。到了1917年,沙俄爆发了二月革命,苏俄在革命后曾支持波兰等地的独立。然而,随着苏俄力量的逐步增强,它最终恢复了对波兰的侵略野心。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联合侵略波兰,分割了其领土。即便二战结束后,波兰在盟军帮助下恢复了独立,但苏联占领的部分领土始终没有归还。 二、芬兰
芬兰的历史也和大国的纠缠息息相关。自1249年起,芬兰就成为了瑞典的一部分,直到1808年,在沙俄的压力下,芬兰被割让给沙俄。1917年,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芬兰趁机宣布独立。然而,苏俄的力量逐步壮大,1922年组成苏联并开始扩张,芬兰成为了苏联的潜在目标。二战期间,苏联发动了苏芬战争,尽管芬兰进行顽强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还是被迫割让了部分领土,至今卡累利阿等地区依然由俄罗斯占领。 三、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原本是沙俄的殖民地。18世纪,这些地区遭遇了沙俄的入侵,被强行并入沙俄的版图。立陶宛曾与波兰组成联邦,曾是欧洲的强国之一,但在沙俄的侵略下,也没能幸免。1917年,沙俄爆发革命,苏维埃政权同意让波罗的海三国实现短暂的独立。然而,随着苏联的崛起,这三个国家最终还是被吞并,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才重新恢复独立。 四、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1812年,沙俄在俄土战争中获得胜利,将摩尔多瓦吞并。然而,摩尔多瓦并未能长时间安享这段时光。1856年,沙俄在俄土战争中败给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将摩尔多瓦归还。1859年,摩尔多瓦与瓦拉几亚公国合并,成立了罗马尼亚。尽管如此,二战后,苏联又重新入侵摩尔多瓦,并将其吞并,纳入自己的版图。 五、匈牙利 二战后,许多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苏联的小弟。然而,这种关系并非一直和谐。1956年,匈牙利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苏示威,经过一场短暂的武装斗争,局势演变成了大规模暴乱。苏联迅速出兵匈牙利,镇压了这场反苏暴动。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匈牙利才最终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六、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苏联的附庸,虽然表面上它遵循了社会主义模式,但由于经济困境,百姓对体制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试图进行改革,尝试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种改变令苏联感到威胁,认为这是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最终,苏联派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压制了改革,继续维持其对东欧的控制。直到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终于摆脱了苏联的束缚,开始向西方看齐,并最终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七、阿富汗 19世纪,英国曾三次入侵阿富汗,但都未能占领这个国家。阿富汗在苏联的帮助下成功抵御了英国的侵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富汗与苏联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了苏联的小弟。1979年,阿富汗发生了政变,亲苏的阿明上台。然而不久后,阿明却背离了苏联,清洗了国内的亲苏派系。苏联对此感到不满,决定出兵占领阿富汗。这场持续了10年的阿富汗战争,尽管苏联在一些战役中获得胜利,但最终未能完全征服阿富汗。最终,苏联因为经济困境而不得不撤军,阿富汗成为“帝国的坟场”。 八、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后,虽然没有立即加入独联体,但在1993年成为了观察员国,并开始逐渐与俄罗斯建立联系。尽管如此,格鲁吉亚在1991年独立后,国内的阿扎尔、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等地区寻求独立,这一局势引发了俄罗斯的干预。2008年,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发生冲突,俄罗斯支持南奥塞梯的独立,派兵进行干预,最终帮助南奥塞梯实现了“独立”状态。 九、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选择加入独联体,成为俄罗斯的“小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逐渐对加入北约和欧盟产生了兴趣。乌克兰的这些转变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尤其是北约的扩展令俄罗斯感到安全威胁。2014年,乌克兰爆发反俄示威,俄罗斯随即派兵入侵克里米亚,并迅速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此举加剧了与乌克兰的对立,也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 这些小国的命运,无不与俄罗斯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大国对小国的控制欲望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