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阶段。就在美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项稀土合作协议,试图绕过中国时,中方迅速出手,连出四招,把美国打得措手不及。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近日在白宫与特朗普会面,并与美国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内容涉及向美国供应关键矿产和稀土元素,同时允许美方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5亿美元开发矿产。众所周知,自从中国去年开始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后,美国在新能源、芯片、军工等领域的“断供”压力不断增大。美国稀土储量稀缺,且提炼技术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巴基斯坦向美国伸出“橄榄枝”,成为美方眼中的救星。美国认为,只要能绕开中国,就能解决稀土问题。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这算盘打得响,但根本无法奏效。
在美巴协议签订不久后,中国商务部在结束国庆假期后,迅速发布了四项公告,宣布对涉及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及原辅料、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物项进行出口管控。这四项公告针对的是美国新能源、芯片、军工产业的核心材料。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是中国对美方的一次“系统性、全面的回应”。美国曾习惯于利用“溯源管控”和“出口限制”来打压他国,而中国这次则以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回击。
此外,在宣布这些管制措施时,中方还将十多家违规的美国企业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可能面临在中国市场的合作限制,甚至被逐出市场。这一做法不仅是针锋相对,更是对等博弈的体现,让美国明白:中国也能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制。
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替代计划”瞬间失败。尽管巴基斯坦拥有丰富的稀土、锂、钽、铌等矿产资源,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并没有完善的稀土开采与提炼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料依赖中国。即使巴基斯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加工设备和原料,开采和提炼过程也无法完成。
除了稀土,中国还打出了另一张“大牌”——农产品。数据显示,今年春季以来,美国的对华大豆和高粱等关键农作物出口量几乎为零。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市场的最大客户,一旦停止采购,对美国形成了极大的经济冲击。
面对稀土和农产品的双重压力,特朗普显然感到压力山大。日前,特朗普再次提到希望与中方会面,并表示计划在10月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与中国进行会谈。然而,中美会面的消息并非特朗普一句话就能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虽然中国高度重视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并愿与各方一起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但关于中美会面的消息并未得到确认。
这一回应分寸恰到好处,既没有明确否定,也没有确认,暗示了中方在这场博弈中的主动权——会谈的时机、方式和内容都将由中国决定。
事实上,中方并不排斥与美方的会谈,但前提是谈判要有原则,必须平等。如果美国一边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一边又摆出“友好姿态”,那即便会面实现,也毫无意义。
总的来说,现在的中方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应对者”,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虽然月底能否如愿与特朗普会面并不重要,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谁将主导这盘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