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5日,东野首长抵达了锦州西北20公里处的牤牛屯,并在这里设立了前进指挥部。能否成功攻下锦州,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成败。蒋介石也深知锦州的重要性,企图通过部署西进和东进兵团来解围范汉杰,并计划这两支重兵集团东西夹击,最终在锦州城下与东野决一死战。当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距离锦州尚远,且东野部署了大量阻击部队,所以东野的攻城部队并未受到廖耀湘的威胁。真正的威胁来自侯镜如的东进兵团。
侯镜如的兵团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线来增援锦州:一条是沿通往锦州的公路和北宁铁路北上,途经塔山、高桥到锦州,距离约30公里,摩托化行军半天即可到达;另一条路线则是向西绕行高家屯、虹螺山,全程约50公里,但路况较差。两者对比,走塔山是最优选择。因此,东野判断,能否守住塔山,决定了锦州战役的成败。
尽管塔山这个名字里有“山”字,但它实际上并不是山,而是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名为塔山村。村东临渤海边的打鱼山,西边是虹螺山及一片丘陵地带,北面是开阔的平坦地面,南面则是干涸已久的饮马河。村子中央有一条公路通向锦州。塔山村周边的唯一制高点是海拔261米的白台山,整个塔山地区狭窄且纵深有限,天然屏障极少,要在这里打阻击战,难度极大。
在经过详细部署后,东野决定将防守塔山的任务交给吴克华指挥的第4纵队,同时让第11纵队协同作战。第4纵队在攻下兴城后正在休整,接到任务后,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迅速带队赶往塔山,并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尽管吴克华和莫文骅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第4纵队也曾在沙岭战斗中历经失败,但鉴于塔山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东野首长还是下达了“死打硬拼,死守不退”的严格命令。
东野首长历来注重战术谋略,鲜少下令部队死守阵地,这次的命令反映了塔山战役对东野首长的重要性。东野首长还特别下达训令:“这是一次正规战,不容许有游击作战的痕迹,胜负的标准不仅仅是伤亡与缴获,而是要完成整个战役的任务。”这一训令明确指出,部队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战前,第4纵队政委莫文骅在动员大会上激烈表态:“这次任务是死守!我们要为塔山战斗到最后一刻,敌人攻到哪里,我们就守到哪里,绝不后退,直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口气!”
为了加强塔山的防御力量,东野首长特别将总部直属的炮兵和第二兵团的一部分炮兵旅派给了第4纵队,使其火力大幅增强,炮兵总数达到119门,并配备了60口步兵炮,炮弹数量达到4万发。如此强大的火力,是第4纵队最终赢得塔山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战斗正式开始前,东野首长又调动了名将胡奇才来到前线,进一步加强指挥。
胡奇才曾在新开岭战役中展现出色指挥能力,他到达塔山后,与吴克华、莫文骅一起构筑了防线。但胡奇才不放心,亲自前往前沿阵地视察,并指示炮兵开火试射,结果防御工事瞬间被摧毁。看到这一幕,胡奇才意识到敌人的火力可能会给防御工事带来巨大压力,于是指示重修防线,并让士兵们从附近铁路收集铁轨和枕木来加固工事,从而减少后续战斗中的伤亡。
东野首长对战局仍心存不安,为了确保指挥精准,他特别派遣作战处处长苏静带电台来到塔山。吴克华对此举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第4纵队的监视。然而,东野首长考虑到一旦塔山战役中伤亡过大,指挥员可能产生动摇,因此派苏静前来是有其深层考量的。
10月10日清晨,国军发起了对塔山的全面进攻。上百门野炮、加农炮、榴弹炮以及海上军舰和空中飞机的密集攻击,将塔山地区的战场彻底淹没在炮火中。敌军以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兵力推进,兵力对比严重悬殊。第4纵队顽强抵抗,许多阵地发生了激烈的白刃战。经过六天的血战,第4纵队歼敌6549人,俘敌副团长以下620人,自己则损失了3571人,其中阵亡719人。
第4纵队的坚守为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对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55年,吴克华、莫文骅和胡奇才在大授衔时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