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初期,王毛仲,一个出身奴籍的男子,居然能攀升至朝廷高位,享受比当朝宰相还要深厚的恩宠。他是李隆基潞州别驾时期的亲信之一,随着李隆基参与政变并成功登基,王毛仲也在朝中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开府仪同三司的重臣,成为唐玄宗最亲近的心腹之一。然而,在开元十九年,这位曾经可以自由出入后宫的重臣,却因一句不慎的怨言,触怒皇帝,最终被赐死在永州。他的人生轨迹,从极盛之地坠入深渊,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情与争斗呢?
王毛仲的故事从他父亲的经历开始说起。王毛仲的父亲原是高句丽的游击将军,曾是一个武将。然而,他因为触犯重罪,全家被贬为官府的奴籍。在当时,身份分明的社会结构下,王毛仲理应终老于奴籍之中。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他遇见了李隆基。当时,李隆基担任潞州别驾,这位年轻的李隆基显得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聪慧而机敏。王毛仲的忠诚与机智引起了李隆基的赏识,李隆基也将他带在身边,开始暗中谋划未来的政变。
王毛仲深知作为臣子的职责,他积极协助李隆基联络了许多重要将领,如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禁军重将。通过王毛仲的努力,这些将领纷纷倒向李隆基。就在“唐隆政变”爆发的那一天,王毛仲却选择了暂时隐匿,直到政变成功才现身。表面上,这种临阵脱逃似乎会让他失去李隆基的信任,然而李隆基不仅没有追究,反而加封他为“唐元功臣”,并授予将军职位。
不到一年,王毛仲便被升为三品大将军。在随后的“先天政变”中,他再次为李隆基除去太平公主,立下赫赫战功。李隆基回报他的奖赏更加丰厚,授予他二品辅国大将军的职位、霍国公爵位,并赐予五百户食邑。他还被授予一个非常特殊的职务——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负责全国的马政。这个职务虽然看似不显眼,但却关系到国家的战略资源——战马的管理,实则意味着巨大的权力。
王毛仲的权势,不仅仅体现在职务上,他在朝廷中的特殊地位也是空前的。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只有四位大臣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王毛仲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头衔赋予了他超越普通臣子的特权,甚至可以与诸王和后宫嫔妃同坐。作为全国马政的掌舵人,他令全国的战马数量从24万匹增至43万匹,连牛羊等副业也大幅增长。他还开辟了1900顷茼麦和苜蓿种植基地,解决了冬季饲料问题,节省了大量开支。
王毛仲的治理能力也体现在人事方面。他招募了大量僰族人担任牧民,彻底杜绝了饲料中的腐败问题,为朝廷节省了数万石粮草。此外,他还巧妙地利用死马皮毛等资源,每年为朝廷带来额外的八万匹绢的收入。他还通过一场震撼人心的战马表演,向唐玄宗展示了他精湛的管理才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唐玄宗对王毛仲的宠信可见一斑。两人关系亲密无间,常常彻夜长谈,几乎没有其他臣子能享有如此亲近的待遇。王毛仲的子女也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宠爱,所有的儿子都被授予五品官职,并且可以与太子一起游玩。如此优待,极为罕见。
然而,随着权势的增加,王毛仲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谨小慎微的奴仆,他变得越来越骄横,甚至开始对朝中的低级官员和宦官们出言不逊,轻视他们。即便是宦官高力士和杨思勖,他也不放在眼里。这种傲慢态度逐渐为他树立了许多敌人,尤其是宦官们的怨恨越发强烈。
王毛仲的骄傲与欲望逐渐膨胀,他甚至开始觊觎更高的职位。在一次觐见中,他公然要求唐玄宗给他兵部尚书的职位,这一要求触碰了朝廷的底线。唐玄宗虽然最宠信他,但也未曾答应。王毛仲对此感到不满,公开表现出对皇帝决定的不屑。
到了开元十八年,王毛仲的妻子李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按照惯例要举行“洗三”宴。在宴会上,王毛仲随口说了一句:“是子亦何辱三品官?”这句话虽看似简单,但却透露出他对皇帝恩赐的轻视,甚至暗含对宦官高力士的讽刺。高力士将此话原原本本地转述给了唐玄宗,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论,称王毛仲的行事风格已经有了越权之嫌。
不仅如此,王毛仲还曾通过不正当手段索要兵甲,且这一行为被举报给唐玄宗。这个消息让唐玄宗愤怒不已,认为王毛仲已经有了谋反的倾向。
经过数月的谋划,唐玄宗决定果断行动。开元十九年,他突然下令逮捕王毛仲,并且迅速解除了与他关系密切的禁军将领们的职务。这一切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王毛仲的死期。唐玄宗并未立即公开揭发王毛仲的罪行,而是以“骄盈”和“常多怨望之词”为由将他贬为瀼州别驾,最后在永州赐死。
王毛仲的陨落,犹如一场权力的悲剧。曾经的显赫一时,转眼间变成了死于流放的囚徒。事实上,王毛仲的悲剧,也反映了古代皇权政治的一个重要道理:臣子的功高,未必是好事。在权力斗争中,过分的宠信和傲慢往往会带来致命的后果。王毛仲的故事,警示后人,权力的巅峰并不等同于安全,谦卑与谨慎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