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是历史上一个公认的军事弱国。从靖康之耻开始,宋朝就深陷战败的阴影,尤其是在南宋初期。尽管之后有几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尝试改革,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军力薄弱的问题。实际上,大宋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国家竟然在面对蒙古骑兵的强大进攻时,顽强抵抗了整整四十五年。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从蒙古的内部动荡说起。那段时期,蒙古内部也充满了权力斗争,这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时刻,注定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成吉思汗继承汗位后,首先的目标是征服金国。然而,金国当时的盟友是西夏。为了削弱金国与西夏的关系,成吉思汗开始攻击西夏。西夏面对蒙古的威胁,急忙向金国求援,但金国几次拒绝了他们的求助。西夏被围困了三次后,最终只能向成吉思汗求和,并提供大量的金银珠宝,承诺与成吉思汗共同攻打金国。成吉思汗接受了西夏的求和,并与其一起对抗金国。
然而,事态迅速变化,几年后西夏决定不再与成吉思汗共同攻打金国。成吉思汗对此极为愤怒,于是第四次带兵进攻西夏。西夏明白一旦金国灭亡,自己将是下一个目标,深感危机四伏。最终,西夏再次求和,这时夏神宗为了国家未来,决定将皇位传给有骨气的夏献宗。
夏献宗登基后,试图联合金国抗击成吉思汗。但此时蒙古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哪怕联手南宋,也未必能抵挡蒙古。结果,西夏最终被蒙古所灭,而成吉思汗也在西夏灭国的同年去世。
成吉思汗的去世引发了蒙古政权的继承问题。根据蒙古传统,“幼子守灶”,成吉思汗的财富与军队传给了小儿子拖雷,但汗位却交给了哥哥窝阔台。拖雷野心勃勃,他的支持者也不满窝阔台的统治,暗中展开了一场汗位争斗。最终,拖雷虽然同意窝阔台继位,但自己却在第二年去世,死因至今没有确凿证据,许多人认为窝阔台与他的死有关。
这场内部争斗并未停歇,窝阔台继位后展开了军事行动,不仅多次攻伐金国,还对背叛的高丽展开打击。窝阔台去世后,蒙古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直到蒙哥登上汗位时,距离金国灭亡已经过去十多年。
此时,蒙古的内政问题频繁,政治动荡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空闲去应对南宋。虽然南宋与蒙古之间发生了多次战斗,但由于蒙古内部的问题,战争的规模有限,南宋也趁机收复了不少失地。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大位时,还主动与南宋结盟,以防南宋在背后插刀,这一时期的相对平静,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此外,南宋独特的地理优势也对防御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北方的草原和平原不同,南方地势复杂,山地丘陵众多,湿润的气候和厚重的铠甲让蒙古骑兵无法发挥其优势。蒙古军队适应北方的广阔平原,但一到南方,这种优势就大打折扣。
南宋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将长江视为最重要的防线。长江地理位置特殊,是自然的防线,若能守住长江,便能守住南宋的江山。而蒙古骑兵不擅长水上作战,因此在长江一带,南宋具有天然的优势。蒙古军队在多次攻打中发现这一点后,也意识到南宋的抵抗力量不容小觑。
此外,南宋人民对抗蒙古的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家园,更是一场民族战争。南宋百姓心中只有南宋才是正统王朝,尽管他们明白南宋的政权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仍愿意为保卫这个国家付出生命。在南宋末期的危机时刻,许多优秀的将领崭露头角,文天祥和孟珙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在黄州之战中,孟珙成功抵挡了蒙古军的进攻。
除去上述因素,南宋的经济支持也是其能顽抗蒙古的重要原因。不同于大明朝因国库空虚导致将士无法按时领取俸禄的情况,南宋是历史上公认的富裕王朝。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南宋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保证了军队的稳定和长期作战能力。
总的来说,虽然南宋看似一个弱小的国家,但面对强大的蒙古,他们顽强抵抗了四十五年。虽然蒙古的内部动荡为南宋争取了时间,但南宋的坚韧精神、独特的地理优势、民族凝聚力和经济支持,也是其能够坚持如此长时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