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中国人在19世纪末的命运充满了波折。到1900年,东北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但外东北的中国人却遭遇了沙俄的严重打压。大量中国人在沙俄的暴行下被赶入了黑龙江,许多人惨死在滚滚江水中。
按理说,这场灾难应当让中国人从此对外东北心生畏惧,不再愿意前往那里工作或定居。然而,人类似乎总是对历史吸取不到教训。1917年,沙俄崩溃,苏俄与后来的苏联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人再次涌向外东北。
那时,外东北的华人非常活跃。中国人在餐馆、商店的身影随处可见,水电工、泥瓦匠、矿工、苦力等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们承担。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和低廉工价,使得他们成为俄国人极力需要的劳动力。尤其是在海参崴这座海滨城市,俨然成为了一个带有浓厚东方特色的港口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远东的华人数量一度达到20万到25万。
其实,在沙俄时期,就有一部分中国人定居外东北。他们当中有的是少数民族,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也有一些是汉人和满人,在黑龙江北岸从事耕种。1860年,沙俄占领外东北后,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个区域。为了建设基础设施,俄国急需劳动力,因此又有大批中国人北上,或是通过中介,或是偷渡过去,为俄国人工作。
外东北的一些主要城市,无论是道路、铁路、港口还是建筑,都有大量中国劳工的身影。与此同时,许多中国人也在外东北做起了小买卖,甚至为俄国人提供私人服务,成为他们的家庭仆从。正是这些中国劳工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外东北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俄罗斯人选择移民到外东北的原因之一。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尽管沙皇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很少有欧洲俄国人愿意移居到遥远的东方,那里几乎意味着与故乡的永别。
这种相对和谐的局面持续了约30年。然而,1900年突如其来的庚子俄难,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俄军试图攻打瑷珲城,却被清军击退。败退的俄军将中国人视为“敌人的帮凶”,开始大规模屠杀外东北的华人,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被迫投进黑龙江的冰冷河水中,画面惨不忍睹。
这一事件本应深刻震撼中国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十几年后,1912年清朝灭亡,局势再次发生变化。中国和沙俄曾在一战中同为协约国阵营,因此大量中国劳工被派往俄国,帮助他们参加战争。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中国人再度前往外东北谋生。
庚子俄难的记忆似乎已经消散,许多人选择再次冒险前往外东北。1917年沙俄崩溃后,俄国进入混乱的内战时期,外东北的情况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苏俄在1918年宣布退出一战,许多中国劳工不得不撤离俄国。直至1922年,苏俄国内战结束,局势稳定后,苏联开始发展经济,又吸引了大量中国劳工。
到1926年,苏联进行人口普查时,外东北的中国人数已经达到了约6.5万。海参崴成了最重要的华人聚集地,约有4.3万人生活在这里。随着时间推移,苏联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小。由于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和对私营经济的打压,许多华商失去了生意,很多人也因为生活物资的紧张被迫离开。193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更多的中国人离开了外东北。
1935年,苏联正式展开排华行动,数以千计的华人被抓捕、驱逐。苏联的高压政策引发了华人的愤怒,部分人选择了返回中国。1936年,苏联强行驱逐了大量中国人,到了1937年,随着苏联“大清洗”行动的推进,华人受到了更加严酷的打压。
1937年底,苏联开始清理远东地区的华人聚集地。大规模的抓捕持续了近两年,至少有1.1万名华人被捕,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大多数被处决或被迫送往西伯利亚的劳改营。与此同时,由于抗日战争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无法有效干预。
这些遭受迫害的华人大多数被迁徙到了中亚,少数人后来才得以从新疆回到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当时对华人的种种压迫,与之后的韩国人遭遇相似。那些被迫流放到中亚的华人后裔,成了如今中亚地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尽管从1900年起,苏联对华人的排斥已经历了数次波动,但很多人似乎对这些历史的教训视而不见,不断重蹈覆辙,再次选择进入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