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还有一句话“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命人做了一个木雕的“傀儡”,以此吓得曹魏的大将司马懿心惊胆战。再加上《三国演义》以及影视剧的渲染,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的智谋完全压倒司马懿,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诸葛亮确实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时期的顶尖人物之一。早在他隐居草庐时,就能洞察时局的变化。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辅佐他建立了蜀汉的基业。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独自支撑了蜀汉数十年,进行五次北伐,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绩。
与之相比,司马懿虽然在曹魏的众多谋士中也非常出众,但他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只是一个“手下败将”。魏明帝曹叡曾对司马懿说过:“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也就是说,只有你才能应对蜀国的挑战。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被诸葛亮智计击败的角色。特别是公元228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蜀国的祁山,结果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得撤军,这让司马懿成为了“诸葛亮手下败将”的代名词。然而,翻阅史实《三国志》及相关历史资料后可以发现,“空城计”并没有发生在228年,而是发生在231年,那时双方的真正对决才刚刚开始。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趁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重之际,围攻曹魏的将领贾嗣和魏平。司马懿被紧急调往西线防守。两军经过一系列的调兵遣将,展开了几轮激烈的对抗。司马懿凭借诸葛亮行事谨慎的性格,成功把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
在初次对决时,司马懿率军赶到祁山后发现,诸葛亮的军队已经快速转移到上邦,并成功抢占了先机。尽管他的部下反对追击,司马懿还是决定迎战。他预料到,诸葛亮一向谨慎,一定会先安营扎寨,于是他决定继续追击。果然,当司马懿赶到上邦时,诸葛亮的大营刚刚搭建完毕。可以说,司马懿在这一阶段完全把握了对局的主动。
在接下来的遭遇战中,尽管双方未能分出胜负,司马懿依然选择撤兵并安营扎寨,与诸葛亮形成对峙。诸葛亮也因局势不明,选择带领大军撤回祁山。司马懿紧随其后,但他并未急于作战,而是选择稳扎稳打,等待时机。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双方各自撤退,但从整体来看,司马懿并非一味防守,而是以巧妙的策略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蜀军虽然连续发起北伐,但司马懿始终不与之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拖延战术,迫使蜀军在后期因为缺乏补给而自行撤退。
诸葛亮和司马懿不仅在军事上对抗,在政治上的谋略也是相当接近。诸葛亮曾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服饰,司马懿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巧妙地回应,推断出诸葛亮因过度劳累而情绪失控。最终,诸葛亮因病去世,而司马懿则继续稳守曹魏的西部防线。
可以说,司马懿在应对诸葛亮的战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以冷静的态度化解了对方的各种奇谋,选择适时的防守与拖延,以最小的代价保卫了魏国的边疆。
尽管诸葛亮被称为“正人君子”,而司马懿则被视为“奸滑小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人的才智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实际上,司马懿深沉、机智,能忍辱负重,而诸葛亮则直率、刚毅。他们各自的性格和战略方式都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评价。历史上,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司马懿则通过长时间的耐性,最终实现了三国归晋,为其子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对抗中,不难看出,两位人物都拥有卓越的智慧与战略眼光,谁更高谁更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人都是后世称赞的顶级军事谋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