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重新肩负起了“兴复汉室”的重任。随着国家局势逐渐稳定,诸葛亮开始着手北伐,力图恢复汉室的辉煌。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在这次战役中,他巧妙地安排赵云和邓芝领兵出征箕谷,以牵制魏国主力,而他自己则亲自带兵进攻祁山,出其不意地攻打曹魏,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的唯一失误就是失去了街亭,也正因而成为了后人争议的焦点。许多人讨论,若当时马谡能够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守住街亭,是否能够抵挡住魏将张郃的进攻呢?
当时,诸葛亮的军队已经非常接近长安,双方都处于紧张状态。虽然诸葛亮距离攻占长安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他能够控制住街亭这一关键的战略节点,攻下长安就变得指日可待。街亭不仅是进攻的出发点,也是防守的屏障,只要街亭被蜀汉掌控,即便曹魏大军势不可挡,诸葛亮依然能够继续推进,直取长安。
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一战,而且关乎整个蜀汉的命运。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诸葛亮要交给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新人——马谡来守。事实上,马谡并不是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一无是处。他有一位著名的哥哥马良,而且从早期开始,他就跟随刘备,并且在刘备入蜀后,曾担任过成都的县令和越嶲的太守。
虽然马谡的经验多与政治相关,而非军事,但他对军事非常有兴趣,且很快就遇到了他的知己——诸葛亮。两人在军事讨论中深得相互欣赏,诸葛亮的智慧令马谡受益匪浅,也使得马谡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正是因为马谡具备超群的学识和对军事的独到见解,诸葛亮才对他青睐有加,把他视作朋友和知己。马谡也曾在多次对抗南蛮的战役中,提出过许多成功的策略,帮助诸葛亮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深知自己年事已高,需要为刘禅培养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而马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选。因此,诸葛亮把街亭的守卫任务交给了马谡,意图通过这一战让他在蜀汉内部立下赫赫战功。即使马谡未能守住街亭,至少也能通过努力获得重用,站稳脚跟。诸葛亮还特地让经验丰富的王平与马谡共同前往,以确保万无一失。
王平虽然是一位副官,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能够帮助马谡弥补其军事经验的不足。然而,马谡在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时,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到达街亭后,马谡并未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在街亭的中心安营扎寨,而是自作聪明,决定在街亭附近的南山上安营,企图借助制高点的优势来抵挡魏军的进攻。
这一决定遭到了王平的反对,但马谡并没有听取劝告。根据历史记载,王平曾多次建议马谡坚守城池,而非上山,但马谡坚持己见,带领军队驻扎在南山。此时,魏将张郃听闻蜀军动向后,立即采取了行动,首先切断了蜀军的水源。缺乏水源,蜀军士气大减,最终陷入了魏军的包围中,轻松被击败。
值得注意的是,正史中的街亭并非演义所描绘的宽阔大道,而是有城池的要塞。诸葛亮当初的指示是让马谡守城,倘若马谡按照指示坚守街亭的城池,或许就能够避免被切断水源的悲剧。王平的守城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深知在这种险境中,固守城池才是最佳选择。
张郃在击败蜀军后,并未继续追击剩余的蜀军,而是选择了撤兵。这一举动令人费解,作为魏国的名将,张郃为何不趁胜追击?或许,正如他自己所感到的,这场胜利过于轻松,让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王平通过擂鼓虚张声势,让张郃对蜀汉的军力产生了疑虑,未敢轻易追击。
若马谡当初能够依照诸葛亮的安排驻守街亭,也许蜀汉最终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然而,马谡自作聪明的决定,导致了蜀军的失败。这一历史教训,不仅仅是马谡的个人失误,更是蜀汉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来看,街亭一战的失败,既有马谡指挥上的问题,也有诸葛亮未能完全预见到这一点的不足。尽管如此,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推进,蜀汉的命运并未就此定局,诸葛亮的北伐仍然继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