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周瑜临终前留下遗言:“此人不除,东吴必危。”这短短一句话,既饱含忧虑,也像是一道警钟,预示着东吴未来的命运走向。
遗憾的是,孙权并没有听从这位挚友的忠告,最终使东吴陷入危机,虽侥幸保国,但元气大伤,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伏笔。
那么,周瑜口中“此人”到底是谁?为何会让他忧心至此?这就要从东汉末年的乱世说起。
那时天下动荡,朝廷腐败,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纷纷割据一方,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掌控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在南方经营江东;刘备则凭借谋略与贤才,在乱世中崛起。
虽然孙刘两家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但彼此间的利益冲突从未消失。周瑜的忠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出的。
孙权,字仲谋,出身于江东世家,是孙坚的次子。孙坚因平定黄巾起义立功,却在讨伐董卓时战死。长子孙策继承遗志,征战四方,奠定江东基业。可惜天妒英才,孙策在二十六岁时遭刺客暗杀,临终前将大业托付给年仅十八岁的孙权。
孙权虽然年轻,却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智慧,能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是他麾下的栋梁。
周瑜,字公瑾,庐江人,出身名门,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双全。既懂兵法,又精通音律,风度翩翩,被誉为“美周郎”。他与孙策相识于寿春,两人志同道合,成为生死之交。此后,周瑜追随孙策征战,为江东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孙策去世后,周瑜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赤壁之战爆发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意图吞并孙刘两家。危急之际,周瑜统帅联军,与诸葛亮配合无间,施展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三国鼎立的格局。
战后,东吴国力大增,孙权威望日隆,周瑜更是名扬天下。然而,他对刘备始终存有戒心。周瑜洞察刘备为人,知道他表面谦和,实则野心勃勃,若让其掌握荆州,必将成为东吴的隐患。
因此,他多次劝孙权除掉刘备,但孙权却没有采纳。
当时的孙权认为,赤壁大捷后东吴势强,刘备实力有限,不足为虑。再加上不想破坏联盟,便选择暂时维持和平。
然而,周瑜的担忧不幸成真。周瑜病重时,仍不忘叮嘱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口中的“此人”,正是刘备。
周瑜死后,刘备借荆州为跳板,迅速壮大势力,不仅稳住荆州,还攻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东吴最大的威胁。
荆州地势险要,兵家必争。刘备任命关羽镇守此地,屡退曹军,使蜀汉实力倍增。孙权见形势不妙,命吕蒙暗中策划奇袭。吕蒙乔装成商人,趁关羽北伐之机突袭荆州,成功夺城并擒杀关羽。
虽然此战让东吴一时占了上风,却也激起刘备的怒火。公元221年,刘备举兵伐吴,亲率大军报关羽之仇。孙权危急之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应敌。陆逊以静制动,等待蜀军疲惫后发动火攻,一举大破刘备军。刘备败走白帝城,最终病逝,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让东吴转危为安,但也消耗巨大。此后东吴内部矛盾频发,国力日渐衰退。孙权虽励精图治,实行减税、修水利、鼓励农耕等政策,却收效甚微。
更糟的是,孙权去世后,继位者无力掌控局势,权臣相争,朝纲混乱。与此同时,北方的曹魏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在公元280年,西晋南下灭吴,三国时代就此终结。
回望这一段历史,不得不感叹周瑜的远见。
如果孙权当年听从劝告,趁早除掉刘备,也许东吴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周瑜那句“此人不除,东吴必危”,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警示,更是一段王朝兴衰的注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吴的兴亡,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在权谋纷争中,一念之差,便足以改变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