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如此,张学良所指挥的25万东北军的命运也进入了十字路口。部分东北军将领被国民政府收编,并逐渐被消耗殆尽,而另一些将领则早早觉察形势变化,毅然选择起义。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中,有25位出身于东北军,这支队伍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
在这些将领中,有三个人非常特殊,他们都曾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并且后来都成为了知名人物。他们的军衔分别是一位少将、一位中将、一位上将。
开国上将:吕正操
吕正操,1905年出生于辽宁海城,原名“正超”。在少年时期,吕正操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这种屈辱让他决心奋起抵抗。他因此将名字改为“正操”,以激励自己不断磨砺武艺,早日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吕正操有一个远房亲戚是张学良麾下的军医,这让他知道了张学良正在积极购置新式装备并组建新型军队。1922年,吕正操加入张学良的东北军,成为其卫队旅的一员。凭借机敏和文化素养,吕正操迅速脱颖而出,被张学良选入东北讲武堂深造,并在毕业后被调任为少校副官。
尽管张学良对他非常看重,吕正操更愿意去一线参战。九一八事变后,吕正操多次请求参战,张学良最终任命他为东北军116师647团团长,并参与了热河抗战。在抗日过程中,吕正操逐渐接触到中共的抗日主张,并产生了好感。经过多次接触和思考,吕正操在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军大部分被派往抗战一线,然而蒋介石对这些“杂牌军”并不信任,往往在后勤支持上对他们压榨,导致部队损失严重,甚至不予补充。吕正操愤而率部起义,成立了人民自卫军。1938年,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成为纵队司令员,开始在冀中地区开展抗日工作。
抗美援朝期间,吕正操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中将:万毅
万毅,190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年少时曾读私塾。1925年,万毅考入张学良担任队长的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并因表现出色,在次年成为张学良副官处的少尉副官。他的学业非常优秀,毕业时在东北陆军讲武堂的2000名学员中名列第一。由于这一成绩,张学良亲自为万毅颁发毕业证书,并赠送了一把指挥刀。
万毅在西安事变前担任东北军109师第627团团长,是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之一。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万毅对张学良的行为表示不解,认为“未免太重义气了”。这一言论使他被囚禁,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才获释。
释放后的万毅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历经艰辛从阵地中突围。在这场战斗后,他深感国民党战斗力的不足,开始倾向于加入共产党。1938年,万毅通过地下党介绍秘密入党,并在后来的战斗中与共产党保持联系。解放战争后,他担任了多个职务,直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开国少将:解方
解方,1908年出生于吉林辽源,早年考入奉天第三高等中学,在学校结识了张学铭,并通过他结识了张学良。经张学良的推荐,解方和张学铭一起赴日本学习军事。尽管在日本受到不少歧视,解方凭借着出色的成绩成为了日本军事学院的优秀学生。
解方回国后,张学良亲自为他举行欢迎宴会,并将他调到身边担任副官。在东北军期间,解方与共产党有了较多接触,1936年便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事变后,他在东北军中发展党的力量,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等重要战役。
1941年,解方正式公开身份,并改名为“解方”。他参与了抗美援朝的多项重大决策,彭德怀曾称他为“诸葛亮”。尽管最终解方的军衔定为少将,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这些曾经在东北军中的将领,通过思想的洗礼和革命的锤炼,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转变和努力,正是团结所有力量、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