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说过,要先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迎接客人。这个“屋子”不仅仅是指中国国内的建设,更包括了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巨额外债,这些都是新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清朝灭亡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性行动并未停止,相反,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剥削。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所谓的“战争赔款”,这些债务成了中国身上的沉重枷锁。到新中国成立时,清朝所欠的外债高达7.3亿两白银,这笔巨额债务如何处理,成了新政府的一大考验。
清朝末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国内百姓生活困苦,外部列强不断侵占中国土地和资源,几代人的财富被掠夺一空,甚至留下了大量的外债。虽然这些债务的起源不正当,但由于它们是通过条约明确规定的,尽管清朝已经灭亡,但这些债务并未因此消失,新的中国政府依然不得不面对。
民国时期的政府虽然做过一些努力,像是1908年通过庚子赔款的方式,减轻了部分债务负担,但这些所谓的“退款”其实都是列强为了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让步。例如,西方列强会要求民国政府开放港口、铁路等,表面上是减轻债务,实际上是进一步榨取中国的资源。
当新中国成立时,列强们依然希望继续维持他们在中国的“特权”,他们已习惯了对中国的压榨,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之前的清朝和民国政府,他们不打算继续妥协。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明确表示不承认过去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也不接受任何国家在中国领土上拥有特殊权利和利益,这一点在《共同纲领》中已有明确规定。
无论是7亿两白银,还是70亿两白银,新中国坚决不认账。毛主席深知,这一立场可能会让中国在国际上孤立,但他认为,屈服是换不来国家尊严的,唯有通过自立自强,其他国家才能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这也是新中国政府的核心理念。
然而,列强并不甘心看到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尤其是曾经在中国享有巨大特权的英国。二战结束后,尽管英国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但他们仍自认为可以通过武力继续压迫中国。在渡江战役期间,解放军给了英国皇家海军沉重一击,英国远东舰队的“紫石英号”战舰在解放军炮火中严重受损,随后前来援救的英国战舰也损失惨重。这场战斗让英国清醒地认识到,解放军已不再是过去的“旧中国军队”,而是敢于同英国正面交锋的强大力量。
事实上,在“紫石英号事件”中,毛主席从战略角度把握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包括最后解放军允许该舰撤退,这一决定其实是毛主席的远见:他希望中英两国的正常交流不被彻底断绝,这是极高的战略智慧,也为后来中英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然而,虽然英国因这场事件有所警觉,但更多的国家仍抱有对中国的贪婪和幻想。毛主席决定通过一场立国之战,重新塑造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这就是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的原因复杂,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无疑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作战,美军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不仅装备先进,士兵也都是二战中的精锐。然而,中国的志愿军却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成功打败了这些强敌。这一胜利完全打破了国际社会的预期,令那些原本看不起中国军队的国家感到震惊。
尤其是日本,他们曾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对中国的军事实力一直心存轻视。但抗美援朝的胜利,令日本深感不安,担心中国军力强大后,可能会对日本进行报复。于是,朝鲜战争后,日本放弃了过去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为中日建交铺平了道路。
通过这些事件,毛主席不仅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地位,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崛起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