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进行授衔,至今仍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关于将军的军衔高低,大家各有看法,谁的评衔高,谁的评衔低,总是争论不断。然而,经过多年的探讨,关于“第一大将”的争议,已经接近定论——这个人非粟裕莫属。
既然有第一大将,那么是否也有“第一上将”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与“第一大将”的讨论相比,更加复杂且见解众多,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实际上,上将的评定并没有明确的先后之分,因此所谓的“第一上将”只是根据各自的理性分析,来得出心中的第一位。笔者认为,第一上将的人选应是杨得志。
上将的授衔标准与元帅和大将不同,更多地注重的是战功,资历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与此相比,粟裕成为“第一大将”固然是荣誉,但他未能进一步晋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历上的不足。
今天,我们来讨论第一上将的人选,就应该按照这种评衔标准进行比较。细看上将们的名单,你会发现这些人物都非常出色,他们来自不同的战区和野战军,战功赫赫,其中不乏像邓华这样曾指挥过百万志愿军的杰出将领。
在这些开国上将中,有一位特别的存在——韩先楚,他打仗灵活机动,善于采用出奇制胜的战术,被誉为“不败上将”。这些形容词通常用来描述粟裕的战法,但同样适用于韩先楚。
韩先楚的经典战役有四保临江和解放海南岛,但这些都只是他辉煌战功的一部分。最能体现韩先楚作战风格的一战,莫过于威远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韩先楚不按照常规进行作战,而是选择了一个高风险的战术——舍近求远,深入敌军腹地,奇袭远方的敌人。
这样的战法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不仅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成为敌人反击的突破口。然而,韩先楚每次冒险总能获得胜利,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战术核心就是“出其不意”。从威远堡之战来看,韩先楚的战术布局总是充满了创新和风险,他的作战风格正是基于“奇兵”的巧妙运用,几乎屡试不爽。
为何韩先楚能够屡屡打赢这些高风险的战斗?这并非是运气,而是他天生具备这种战场直觉,注定是走这种打仗路线的将领。尽管如此,单靠奇兵并非长久之计,过于依赖这样的战术,一旦失误可能会导致灾难,且并非所有将领都能具备如此灵活的战术思维。
正因如此,韩先楚的战法难以复制,也无法作为教材广泛传播。对许多将领来说,或许一生中能有几次灵光乍现的策略,而无法像韩先楚一样常常打出惊世奇招。
另外,韩先楚与其他将领合作时,往往会发生意见分歧,曾克林、罗舜初、邓华等人都曾与他产生过争执。与此不同的是,粟裕虽然同样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将军,但在处理全局时,他能够很好地团结部队,尤其是在华东野战军这样将领众多的地方,能够凝聚大家的力量,达成统一指挥。
韩先楚的个性独特,作战风格充满个性,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而杨得志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踏实稳重的将领,长期活跃在战争的第一线,磨练出了扎实的战斗经验。
自红军时期开始,杨得志就担任主力团长,随后加入八路军,参与了平型关大捷。可以说,杨得志的军旅生涯一直走在最前线,扮演着主力角色,直到成为纵队司令,开始独当一面。杨得志不仅能担任尖刀角色,突破敌人的防线,也能成为最坚强的盾牌,像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杨得志的战斗力不仅仅体现在攻坚,他同样能在防守中发挥巨大作用。他的成功来自于多年在前线积累的作战经验,杨得志并非天生的奇兵将军,而是一个具有高素质指挥能力的将领。
在合作方面,杨得志与其他将领的关系也十分和谐。1947年,中央决定不再让军区指挥野战部队,而是成立独立指挥机构。晋察冀军区在此时选出了杨得志担任司令员,表明了中央和聂帅对他的高度信任。虽然面临众多困难,杨得志很快克服了磨合问题,带领部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尤其是新保安战役,杨得志表现得尤为出色。
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得志在战斗中十分讲究战略,他以围而不攻的战法将敌军牢牢困住,迫使敌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战略优势。
1980年,杨得志被选为总参谋长,得到了军中广泛的支持。此时,杨得志的领导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也是一位能够团结队伍、稳定军心的杰出将领。
在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时,杨得志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从未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如同旁观者般冷静地叙述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