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清宫西暖阁内。慈禧太后手握一份奏折,脸色沉重,心中暗自焦虑。她深知,这一次,崇厚的错误将给朝廷带来极大的麻烦。
原本是清流派的四大重要人物——张之洞、黄体芳、宝廷和张佩纶——联合上疏,纷纷批评崇厚的错误行为,并将所有怒火集中在他身上。张之洞一篇几千字的长文,愤怒地指责崇厚卖国,并且强调:“如果按新条约定,清朝只会得到伊犁的名义,失去的却是两万里疆土。如此一来,名义上的拥有不如没有,若不改正,国家将岌岌可危!” 黄体芳等人也纷纷指责崇厚误国,表示必须严惩他,以平民愤。面对这一片声讨,崇厚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所有人都如此愤怒? 要追溯到沙俄对土地的贪婪。 在此前,英俄两国为争夺中亚地区的控制权,纷纷将争斗的触角伸向了新疆。英国通过扶植阿古柏势力,试图将新疆从沙俄手中夺走,企图切断沙俄的商道与扩张路径。但沙俄绝不能忍受这种局面,直接派兵占领了伊犁,以抗衡英国。 然而,清朝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被动的受害者。沙俄趁机占领了伊犁,而清廷对此并无有效反应。直至左宗棠指挥西征军摧毁了阿古柏的势力,才给清朝带来了机会,开始考虑如何收回伊犁。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吏部侍郎完颜崇厚出使俄国,谈判收回伊犁。崇厚此人曾参与天津教案的处理,具备一定的外交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是旗人,应该更有责任心去捍卫祖国的利益。然而,崇厚却在谈判过程中大失所望。 从光绪四年(1878年)6月起,崇厚开始赴俄谈判,花费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进行了三十多次谈判,最终在没有请示朝廷的情况下,擅自与俄方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同意将伊犁归还给中国,但作为交换,清廷需要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周边的大片领土,同时赔偿五百万卢布,并且让沙俄在中国内陆开辟商道,享有商贸特权。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张之洞等人直言:“表面上伊犁回归,实则周边国土尽失,等于自断手足。”崇厚的举动被认为是重大的国家背叛,俄国人对这一条约暗自庆幸,认为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事到如今,清廷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处理这个屈辱的条约?是否应该接受? 02 面对这个巨大的外交难题,清廷迅速召集中枢大臣与各省督抚商议。各方意见分歧,恭亲王奕忻认为,虽然条约对中国极为不利,但如果朝廷拒绝执行,有可能引发与沙俄的战争,这样的风险难以预测。沈葆桢则认为,如果认条约,伊犁将成为孤城,难以自保,朝廷应当断然拒绝;李鸿章则认为,如果拒绝履行条约,后果可能更加严重,俄国不会轻易放弃,最好接受这个不利的条约,避免战争。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左宗棠愤怒地表示:“如此割地求和,岂不是给沙俄贪得无厌的胃口?如果继续绥靖,后果将更为严重!” 左宗棠提出,首先应通过谈判解决,如果无法谈成,再通过战争讨回失土。为此,他积极准备,开始在西北边境部署兵力。 面对这种强硬态度,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支持左宗棠的意见,决定向沙俄表明态度:不再容忍这样的条约,必须收回失土。为此,朝廷将崇厚拿下,判处革职查办,并宣布《里瓦几亚条约》无效。 与此同时,清廷任命了曾国藩的儿子、外交经验丰富的曾纪泽为钦差大臣,前往俄国重新谈判条约。 03 沙俄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震惊,随即准备以武力威胁清朝。从光绪六年(1880年)3月开始,俄军在新疆一带增兵,并调动海军向远东逼近。面对俄国的威胁,清朝举国上下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奕譞亲王亲自督促京城的兵备工作,李鸿章则在天津布防。尤其是左宗棠,他急于收复伊犁,甚至准备亲自上前线。他命令将领刘锦棠等分三路进军,准备对伊犁实施合围。 然而,朝廷并未允许他继续前行,急忙召他回京,委以军机大臣的职务。虽然如此,刘锦棠依旧坚持对俄强硬态度,不与俄军妥协。正因如此,湖北巡抚谭继洵才会感叹:“伊犁归还,刘锦棠功不可没。”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下,曾纪泽于光绪六年(1880年)6月抵达彼得堡,开始与沙俄进行艰难的谈判。 04 作为曾任驻英法大臣的资深外交官,曾纪泽深知谈判的艰难,尤其面对贪婪的沙俄。他明确表示,必须将伊犁收回,否则便是对祖宗的背叛。 在接到命令后,曾纪泽便准备出发,开始为谈判做筹划。他将条约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分界、赔款和通商。最为关键的是保住国土,其他问题则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谈判开始时,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等人试图强硬对待曾纪泽,要求中国接受原条约的内容。但曾纪泽坚决表示,崇厚所签的条约无效,伊犁是沙俄代管而非割让的领土,中国绝不会再割地给沙俄。 尽管俄方不断施压,曾纪泽始终不为所动,强调即便战争爆发,清朝人民也不会轻易放弃。此时,沙俄内外交困,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持与清朝的战争。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谈判,曾纪泽终于在光绪七年(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这一新条约使得中国不仅成功收回伊犁,还收回了崇厚割让的周边领土,虽然仍需要赔偿沙俄四百万卢布,并让出部分商贸特权,但与之前的《里瓦几亚条约》相比,已经是一次外交胜利。 尽管这份条约依然是不平等条约,但在曾纪泽、左宗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清朝成功扭转了局势,收复了伊犁,保住了部分国土和主权。 光绪八年(1882年)3月,清军进驻伊犁,宣告这片失去十年的土地终于归还祖国。 此后,左宗棠在福建病逝。无论如何,他为收复伊犁、保卫国家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