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司下棋,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学问。与其说是在下棋,不如说是在接受挑战,身心都在煎熬之中。尤其是当对面坐的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你的心态简直要崩溃,战战兢兢,生怕稍有差错,自己的命运就会因此改变。这样的局面,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
我们先来说说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位大臣刘璟。他非常有才华,帮助朱棣平定叛乱,消除了不少政敌,贡献巨大。朱棣非常欣赏他,甚至称他为“朕的刘伯温”。然而,刘璟有个缺点——性格过于耿直,不懂得灵活变通。
一天,朱棣突然想和刘璟下棋。他听说刘璟棋艺高超,便跃跃欲试。朱棣虽然身为王爷,还没登基称帝,但自认为下棋水平很高,从未遇到过对手。于是,他向刘璟发出挑战,并在下棋前,故意说道:“刘璟,今天你可要拿出真本事来,尽全力与我较量,不能手下留情。如果你能靠真本事赢了我,我会非常高兴;但如果我看出你在放水,那就不好了。”
刘璟本以为朱棣不过是说说而已,打算适度让一让。但看到朱棣这么说,他以为皇帝真是想和自己较量,于是便全力以赴。结果,刘璟没给朱棣任何机会,迅速赢得了第一局。朱棣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虽然强颜欢笑说:“你真是个耿直的人,继续下。”然而,旁边的侍从们都看出端倪,纷纷暗示刘璟最好手下留情,给朱棣一点面子。
但刘璟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机,继续毫不留情地下棋,最终再连胜两局。朱棣心头的不满渐渐升腾起来,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称帝后,立即将刘璟逮捕并处决。刘璟的死,源于一局棋,但更是因为他太过耿直、不懂适应帝王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个与棋局相关的故事,这次的主角是康熙帝。这位被誉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他的一次棋局也让人深感意外。
康熙帝自幼聪慧,8岁即登基为帝,14岁开始亲政,经过多次军事和政治斗争,逐渐稳定了大清的政权。他不仅武功卓越,文治也相当出色,三征准格尔、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康熙的成就几乎无可匹敌。然而,他也曾在一次围棋对弈中输了,且因为此事导致了一个悲剧。
那年秋天,康熙带领侍卫们来到木兰围场狩猎。康熙非常享受骑射,纵马射箭,箭无虚发,直到他体力不支,气喘吁吁,决定休息。正巧,凉亭里有一副围棋,他便提议与大臣们下棋。然而,这些大臣们都不敢与康熙全力对弈,于是他觉得没什么意思。
这时,一个年轻的侍卫走了出来,轻声说:“皇上说得对,他们棋艺不好。”康熙帝看了看他,问:“你也会下棋?”侍卫答道:“我只是小时候跟父亲学过一些,不敢说懂。”
康熙一听,兴致更浓,便邀请侍卫与他对弈。年轻的侍卫充满朝气,毫不犹豫地全力以赴。结果,第一局他便赢了康熙,康熙不仅没生气,还赞扬道:“你真是了不起,身边居然有如此高手。”然而,康熙并不甘心,于是提议再来两局,并许诺如果侍卫再胜,他就加官进爵。
但就在这时,围场外传来了猛兽的呼啸声。大家都大吃一惊,康熙不顾一切,带着侍卫去追捕老虎。当康熙成功射杀了老虎凯旋归来时,他忘记了与侍卫继续下棋的约定,众人也认为侍卫参与了打虎,或者康熙故意不想再和他对弈。
然而,几天后,当康熙询问侍卫的情况时,他得知那名侍卫竟因等待而死。侍卫八天没有进食,不停地等着康熙继续下棋,最后因精疲力尽而死。康熙非常自责,深感愧疚。他感叹道:“君无信,何以为君?”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了诚信的重要象征。
通过这两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皇帝与臣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权力的博弈,往往还涉及到个人性格、信任与忠诚。信任,尤其是在君臣关系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