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背《阿房宫赋》那叫一个头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的描写,再配上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结局,总觉得项羽这把火太败家。直到前阵子刷到考古队的发掘视频,我才惊掉下巴 —— 咱被骗了两千年!
真不是我瞎说,主持阿房宫考古的李毓芳老师,带着团队挖了整整六年。你猜着了吗?那么大的前殿遗址,连半点儿烧过的焦土都没有。要知道秦朝宫殿全是木头搭的,真要是烧起来,那灰烬得积多厚啊。李老师在讲座里说,他们把土台子挖了个遍,就只找到些瓦片,连完整的墙都没见着,更别提杜牧写的那些楼啊阁的了。
这事儿得从秦始皇说起。他统一六国后嫌咸阳宫小,三十五年时拍板要在上林苑建阿房宫,光前殿就计划修得老宽老大,能站好几万人。可刚折腾两年,始皇帝突然驾崩了。你想啊,皇帝死了哪还顾得上盖房子?民工全被拉去修骊山墓了。等秦二世想起这茬,把人调回来接着干,陈胜吴广又闹起来了,没几个月秦朝就完了。前后满打满算也就四年,能把地基夯好就不错了。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其实早说过 “阿房宫未成”,可后人就爱信杜牧的。毕竟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多有画面感啊,哪像《史记》干巴巴的。唐代还有人说阿房宫有磁石门,能吸走兵器,这脑洞也是没谁了。后来考古队一挖才知道,那些所谓的 “宫室遗址”,根本就是战国时期的老房子,跟阿房宫半毛钱关系没有。
有人抬杠说,项羽烧的是其他宫殿。可咸阳宫遗址里全是烧土痕迹,偏偏阿房宫这儿干干净净。李老师团队连周边几公里都探了,别说灰烬,连火烧过的木头渣都没有。再说了,正殿都没完工,哪儿来的附属宫殿让项羽烧?
我上次去西安旅游,特意绕到阿房村那边看了眼。就一个巨大的土台子,风吹日晒得裂着缝,跟村里的土坡没啥两样。谁能想到,这就是让文人墨客感慨了千年的 “天下第一宫”?说它是中国最大的烂尾楼,真是一点儿不冤枉。
其实项羽也挺冤的,《史记》明明写他 “烧秦宫室”,没提阿房宫半个字。就因为杜牧一篇赋,背了两千年的黑锅。这事儿也提醒咱,读书真不能全信文人的笔杆子,有时候锄头挖出来的土,比书上的字还靠谱。你说这历史传着传着,咋就变了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