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兴衰录:汉武帝统一东南的最后一战
在汉武帝雄才大略的统治时期,汉朝通过北击匈奴、南定南越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将帝国版图推向鼎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汉武帝完成中原统一的最后一场战役,并非针对南越,而是东南沿海的闽越政权。这个神秘的地方割据势力,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追根溯源,闽越的起源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越国。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强敌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勾践去世后,越国逐渐衰落。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兵败身亡,越国分崩离析。据《史记》等史料记载,部分不甘臣服楚国的越国王族,乘船渡海来到福建长乐一带,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越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些闽越部族表面归顺,被设为闽中郡。但与其他郡县不同,秦始皇采取了以越治越的策略,任命疑似勾践后裔的驺无诸为君长,实行间接统治。秦末天下大乱时,无诸与另一位首领驺摇加入反秦阵营,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惠帝又封驺摇为东海王(因定都东瓯,又称东瓯王),形成了东南沿海两大越人政权并立的局面。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成为转折点。叛乱首领吴王刘濞曾试图拉拢闽越和东瓯,但只有东瓯王选择加入叛军。叛乱失败后,东瓯王为自保,竟将逃到自己领地的刘濞杀死向朝廷请罪。刘濞之子刘驹怀恨在心,逃往闽越后极力怂恿闽越王邹郢攻打东瓯。公元前138年,闽越大军围攻东瓯都城,迫使东瓯王率四万部众内迁中原,闽越由此独霸东南。 膨胀的野心让闽越王将目光投向了更南方的南越国。公元前135年,闽越趁南越王赵佗去世之机大举入侵。南越新王赵眜向汉朝求援,汉武帝立即发兵征讨。危急关头,闽越内部发生政变,邹郢之弟余善弑兄降汉。为分化闽越势力,汉武帝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同时册封越繇王丑和东越王余善,但实权很快被余善掌控。 公元前112年南越内乱,余善表面派兵助汉平叛,实则暗中通敌。汉军识破其两面手法后,余善竟铤而走险,私刻武帝玉玺称帝,并主动进攻汉地。汉武帝震怒之下,于公元前110年发动四路大军水陆并进。在汉军压境和内部叛变的双重打击下,余善最终被越繇王居股等人诛杀,闽越政权宣告灭亡。汉武帝将闽越贵族迁往江淮,彻底终结了这个延续百余年的割据政权。 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较量,不仅体现了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更标志着中原王朝首次实现对东南沿海的完全控制。通过分封—削藩—改土归流的渐进策略,汉朝成功消除了最后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在边疆地区的推行提供了典范。闽越的兴衰,也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