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明真伪之争:从北宋洋学者看历史谜团
近日,金灿荣教授对亚里士多德及古希腊文明的质疑引发学界热议,不少批评者给他贴上了反智、学术义和团等标签。但细究起来,古希腊文明确实存在诸多不合常理之处(西方学界称之为特殊文明)。要反驳质疑,需要的是扎实的史料证据和严谨论证,而非简单粗暴的扣帽子行为。
有趣的是,这个争议与中国历史有着意想不到的关联。在唐宋元三朝,大量西亚乃至欧洲人士来华,却无一人传播过古希腊文明。以北宋时期一位特殊的洋学者为例,他留下的历史记录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就为这场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公元961年,北宋立国第二年,一位来自鲁穆国的天文学家马依泽来到中原。关于鲁穆国的确切位置,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一说是东罗马帝国本部,一说是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附属国(大致在今也门与阿曼交界区域)。这位异域学者的本名已不可考,马依泽是宋太祖赵匡胤赐予的汉名,还特别赐号渔叟。
虽然史书称其应召入汴京,但更可能是以使者或商人的身份来华。值得注意的是,马依泽确实精通天文学,因此被委以修订历法的重任。在962-963年间,他协助北宋天文学家王处讷编撰《应天历》,首次将伊斯兰星期制度和十二星座体系引入中国历法。此外,他还著有《后周广顺明元历》《太一青虎甲寅经》等专业著作。马氏家族后来世代定居中国,子孙均在宋朝担任要职。
这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按照西方主流历史叙述,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学术典籍。但作为来自东罗马或其属国的学者,马依泽的著作中竟未提及任何古希腊天文学知识。要知道,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地圆说等理论,都与天文学密切相关。以马依泽的专业背景,按理说至少应该了解部分古希腊学说,但他在华期间却从未展现过这些知识。
更令人费解的是,根据西方史学记载,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早在9世纪就建立了著名的智慧宫学术机构,开展了持续百年的古希腊文献翻译运动。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与巴格达相距不远的鲁穆国学者马依泽(921-1005年),理应接触过这些被阿拉伯世界珍藏的古希腊典籍。特别是那些领先时代的科学理论,对任何学者都应该具有强烈吸引力。但历史事实却是,马依泽似乎对古希腊学术一无所知。
这个谜团还延伸到一个更宏观的现象:在唐宋元三朝,来华的阿拉伯、色目人多达数十万(包括著名的蒲寿庚家族),其中不乏学者和官员。元朝时期,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父子曾将大量阿拉伯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却同样未见古希腊学说的踪影。如此大规模的文明交流中,古希腊知识竟完全缺席,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这一现象至少引发三点思考:
1. 文明的生命力异常顽强。即使政权更迭,其知识体系通常会被继承发展。要说古希腊先进学术在数百年间完全无人传承,显然违背文明发展规律。
2. 中华文明素以开放包容著称,既然能接纳马依泽的伊斯兰天文学,没理由排斥同样先进的古希腊知识。但历史记载中却找不到任何相关痕迹。
3.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连续的史书记录体系,辅以丰富的野史笔记,这种独特的历史照妖镜效应,或许能帮助我们辨别某些历史叙事的真伪。
这段跨越千年的学术公案,至今仍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要解开这些谜团,需要的不是立场先行的争论,而是更多扎实的史料发掘和客观的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