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历程与毛泽东的入党故事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的筹备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凝聚了全党多年的期待。 七大的筹备与延期 早在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召开七大的设想,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长征的艰难跋涉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会议一再推迟。直到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决定在“最近时期内”召开七大,并开始选举代表。到1940年前后,各根据地的代表已陆续抵达延安。然而,由于战争形势严峻,会议不得不再次延期。 负责修建会议礼堂的杨作才回忆,他1938年到延安后不久,就接到修建礼堂的任务,最初选址在安塞李家塔。但1940年又接到通知,会议暂不召开,准备好的材料被临时用于枣园后沟礼堂的建设。尽管如此,中央并未放弃筹备工作,后来决定在杨家岭修建中央大礼堂,并安排代表们住在中央党校宿舍。 1945年,抗战胜利在望,新中国的蓝图亟待规划。此时召开七大,不仅是党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50人到120万:党的壮大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参会代表仅13人。而到1945年七大时,党员人数已激增至120多万。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谈起自己的入党经历,幽默地说: > “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 当时能说这话的只有两人——毛泽东和董必武,他们都是一大代表。但与毛泽东不同,董必武的入党介绍人是李汉俊和刘伯垂。董必武后来回忆: > “当时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李汉俊帮我理清了思路,决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离不开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推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说法最早见于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好友高一涵在追悼会上发表的《李大钊生平事略》。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1913年留学日本时,他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1917年俄国革命后,他发表多篇文章,为建党奠定思想基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军阀迫害离京赴沪,途中与李大钊商讨建党事宜,两人一拍即合。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筹备建党,并致信李大钊,建议定名“共产党”。同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随后,武汉、长沙、日本、法国等地也相继成立党的早期组织。 毛泽东的入党历程 长沙党组织的建立,主要由毛泽东和何叔衡推动。1920年初冬,他们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秘密组建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由于军阀统治严酷,活动极为隐蔽。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非一蹴而就。少年时期,他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辛亥革命后,他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前后,他又尝试过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如创办“新村”和工读互助社,但均以失败告终。 1920年,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毛泽东彻底放弃改良幻想,转向马克思主义。同年,蔡和森从法国来信建议立即建党,毛泽东回信表示赞同,并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久,陈独秀致信毛泽东,委托他在湖南建立党组织,并寄来《共产党》月刊和青年团章程。年底,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 “我没有介绍人,但我介绍过很多人” 尽管毛泽东没有正式的入党介绍人,但他后来成为许多人的引路人。例如,1927年10月,他在井冈山主持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连队建党活动,开国上将陈士榘就是在那时入党。晚年病重时,陈士榘被问及一生最爱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毛泽东!” 从少年求索,到坚定信仰,毛泽东历经曲折却始终未改初心。他的成长历程,真正的信仰源于自身的探索与选择,而非他人的灌输。这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后人最应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