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平定西突厥?一段西域争霸史
一、西突厥的崛起与唐初博弈
西突厥曾在统叶护可汗时期达到鼎盛,势力范围横跨西域。当时,统叶护可汗主动向唐朝示好,派遣使者向唐高祖请求和亲。唐高祖起初因西突厥距离遥远、难以倚仗而犹豫,但大臣侯君集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建议暂时允婚以牵制北方强敌东突厥。高祖最终同意,派高平王李道立出使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大喜,回赠万丁宝钿金带和五千匹骏马。然而东突厥颉利可汗从中作梗,威胁截留和亲队伍,导致这场政治联姻最终流产。
二、内乱与分裂:西突厥的转折点
统叶护可汗去世后,西突厥陷入权力真空。其子肆叶护可汗与权臣莫贺咄爆发内战。由于肆叶护的血统优势,多数部落选择支持他,莫贺咄兵败逃至金山后被部将泥孰所杀。但统一局面并未持久——肆叶护猜忌功臣,企图除掉拥立他的泥孰,反被各部首领围攻,最终逃亡康居身亡。西突厥人转而拥立泥孰为可汗(即咄陆可汗)。这位新可汗因父亲曾与唐太宗李世民有旧交,主动向唐朝称臣,获得册封。
三、十箭分治:汗国体系瓦解
泥孰去世后,其弟咥利失可汗继位,西突厥内部矛盾加剧。汗国逐渐分裂为十个自治部落(称十箭),形成左右两翼:左翼五咄陆部驻碎叶以东,右翼五弩失毕部居碎叶以西。这种分治模式削弱了可汗权威,咥利失甚至一度被叛将统吐屯推翻,虽后来复辟,但统治力已大不如前。与此同时,反对派拥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与亲唐势力形成东西对峙。
四、唐朝的西域战略
面对西突厥的分裂,唐太宗采取分化策略:支持亲唐的乙毗射匮可汗,要求其割让龟兹等五城作为和亲条件。遭拒后,唐朝转而扶持逃亡的乙毗咄陆旧部阿史那贺鲁。这位曾担任西突厥叶护的将领因受排挤,于贞观末年率处密、处月等部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庭州莫贺城,获封瑶池都督。贺鲁主动请缨为唐朝征讨龟兹,表现出极强的合作意愿。
五、叛乱与终结
然而当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贺鲁趁机反叛,试图重建西突厥汗国。唐高宗派名将苏定方统兵征讨,通过伊丽河之战等战役彻底击溃贺鲁势力。显庆二年(657年),逃亡石国的贺鲁被擒,标志着西突厥汗国正式灭亡。唐朝在其故地设立昆陵、濛池都护府,将原附属国改为州府,西域广袤疆域至此纳入安西都护府管辖体系。
这段历史展现了唐朝灵活的外交手腕与军事智慧:先利用和亲牵制,再通过扶持代理人分化对手,最终以武力完成统一。西突厥的兴衰也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