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源自楚汉之争。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设宴招待刘邦,原本计划在宴席上加害刘邦。然而,项羽犹豫不决,迟迟没有下手,错失了暗算刘邦的机会,这一阴谋最终失败。
历史上,鸿门宴的计划失败,但在晚清时期,李鸿章设下的“山寨版鸿门宴”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事件不仅让李鸿章成功除掉了太平天国的八员猛将,也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战局走向。
在天京发生兵变后,太平天国的局势急剧下滑。杨秀清被杀,石达开逃亡,太平天国的力量迅速减弱。接下来的重担落在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的肩上。值得庆幸的是,这两位王爷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尤其是1862年3月,面对外敌洋枪队的进攻,李秀成带领精兵成功击退敌军,夺回了130多座被占领的营地,成为当时的佳话。
尽管太平天国有强大的军事将领,能够与洋枪队和清军抗衡,但洪秀全未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错失了许多关键机会。许多史学家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在李秀成连战连胜的时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悄然南下,目标直指天京。太平天国的统治者洪秀全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急忙下达三道命令,要求李秀成立刻返回天京支援。李秀成当时正在苏州,收到命令后立刻做好了准备并安排后续行程。然而,他最担心的是留下的八位将领:郜永宽、周文嘉等人,担心他们在敌军的压力下动摇,甚至可能投降。
李秀成在临走时,特别叮嘱忠诚的慕王谭绍光:“一定要盯紧这八位将领,防止他们背叛。”这一预感,后来成为了致命的隐患。
1863年11月,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与洋枪队联合攻打苏州,太平天国在谭绍光的指挥下顽强抵抗,造成清军巨大损失,久攻不下。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戈登提出招降太平天国将领的方案,李鸿章同意了,并开始与那些有意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接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鸿章得知八位将领有投降意向,这让他产生了警惕。他怀疑这些将领会在将来反悔,甚至可能设下更大的阴谋。因此,李鸿章决定设下“鸿门宴”来应对这一局面。
1863年11月28日,李鸿章利用郜永宽等人已交出苏州的时机,安排他们赴清军营中领赏并更换新官服。由于有外方担保,并且谭绍光已被杀,八位将领并未警觉,心中满怀对未来的期望。当他们走进军营,看到桌上整齐摆放的官服时,心情愉快,准备安坐用餐。就在此时,突然,武弁冲了出来,八位将领的头颅随即落地。尽管戈登曾为他们担保过生命安全,但李鸿章这一举动依然毫不手软,背叛与冷酷的决绝。
戈登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至极,指责李鸿章是“背信弃义”的典型,坚决不接受李鸿章的赔偿金,并开始四处寻找他对质。李鸿章深知自己理亏,便藏匿起来,未敢露面。对李鸿章来说,这一次的“鸿门宴”不仅让他背负了巨大的道德与政治压力,也为晚清政府敲响了警钟。
外国领事馆的官员们对这一“杀降”事件感到震惊与愤怒,认为这完全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很快,他们联合发布了一份决议,强烈谴责李鸿章的行为,并威胁如果清政府不予改正,他们将撤回对清军的支持。此举标志着晚清政府首次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杀降已经不再是可以容忍的行为,而是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