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配得上蜀汉五虎将的称号吗?这个问题在早年间很少有人讨论。直到网络文学兴起后,一些标新立异的言论开始流行起来,出现了不少抬高陈到、贬低赵云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通过颠覆传统认知来博人眼球,批评历史人物似乎成了一种获取流量的捷径。
近年来,随着人们更注重正史资料,曾经风靡一时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已被视为无稽之谈,陈到的真实地位也逐渐明朗。史料中对陈到的记载屈指可数,而号称司空军谋祭酒的郭嘉,在曹操麾下效力十余年却始终未获升迁。以知人善任著称的曹操对郭嘉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既然郭嘉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那么贬低赵云、吹捧陈到的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现在让我们重点探讨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这场战役最终以刘备胜利告终,他也因此自立为汉中王。那么,这场战役的头号功臣究竟是赵云还是黄忠呢?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中之战始于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初战不利,据记载: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马超和张飞在这场战役中都遭遇了败绩。值得一提的是,马超归顺刘备后仅参加了一次战役就吃了败仗。虽然曹洪和曹休的出色指挥是导致蜀军失利的主要原因,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骑都尉曹休,他凭借曹操的信任获得了重要的指挥权。
张飞在汉中之战中虽然勇猛,但终究难逃败绩,这让他十分沮丧。要知道,他曾在蒙头、荡石等战役中击败过张郃。而黄忠虽然斩杀了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却似乎并不完全满意。刘备甚至认为: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张郃),用此何为邪(杀了夏侯渊有啥用)!'
夏侯渊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但刘备和张飞的心情可能并不轻松。刘备或许是故作姿态,张飞则确实处境尴尬,毕竟他可能要面对刘备的责难。
从历史记载来看,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贡献并未被黄忠或张飞的战功所掩盖。实际上,赵云在刘备集团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除了黄忠、蒋琬、法正等人外,赵云被授予翊军将军的称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封号并非刘禅即位后才获得的。《三国志》明确记载,建兴元年赵云就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后升任镇东将军。
这里的关键在于为字的使用,表明赵云的这些职位在刘禅即位前就已获得。这是当时的惯例:将领出征时授予征某将军,战事结束后改封镇某将军。比如曹仁在对抗周瑜时被封为征南将军,驻守潼关防御马超时则被称为行安西将军。
在荆州时期,赵云就深受刘备器重。他不仅担任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还兼任刘备的禁卫军统领,可谓身兼数职。刘备入川后,赵云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局长,负责大本营的防卫和治安工作。
关于赵云的战功,史书有明确记载。《华阳国志》特别提到赵云在平定西川时的重要贡献,因此被刘备封为翊军将军,这是刘备专门为他设立的官职。赵云的牙门将军和留营司马等职务,都充分体现了刘备对他的重视。
如果有人质疑刘备不重用赵云,那显然是对史实的误解。事实上,即便在赵云反对伐吴时,刘备仍坚持让他担任江州总指挥。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第一个召见的也是赵云。
综合《资治通鉴纲目》、《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蜀汉本末》和《群书考索》四部史料的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到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史料一致表明,刘备能在汉中之战中取胜,赵云当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