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与河北地区的矛盾纷争,持续了近三百年之久。这种对立关系,就像春秋时期楚国不服周一样,河北地区在唐朝始终保持着不服唐的态度,双方积怨已深,难以化解。
这场持续百年的矛盾冲突,主要与四位唐朝统治者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和唐代宗李豫。
要理解这段历史渊源,首先要从唐朝的政治基础说起。唐朝实际上是继承了西魏、北周和隋朝的政治遗产,其背后是一个由关陇门阀集团掌控的权力体系。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门阀集团概念,源于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的统治集团。这个由关中、陇右地区军事贵族组成的集团,既有鲜卑贵族,也有汉族豪强,通过联姻结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影响中国政局长达四百年。
这个集团的核心成员包括西魏元氏、北周宇文氏、隋朝杨氏和唐朝李氏等显赫家族。由于宇文泰建立该集团时,西魏只是割据政权,与东边的东魏(后为北齐)对立,因此河北地区的豪族被排除在外。
这埋下了隐患。虽然北周和隋朝统一了北方,但朝廷实权始终掌握在代表关陇地方利益的集团手中。隋炀帝曾试图通过迁都洛阳、开凿运河来摆脱控制,但最终失败。
李渊能迅速攻占长安建立唐朝,主要得益于其唐国公身份和关陇集团的支持。这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族支持称帝的情况类似。但问题在于:关东地区的利益由谁来代表?他们是否甘居人下?
需要说明的是,关东指潼关以东的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河北则包括今河北、北京及辽西地区。这些地区的士族集团与普通百姓无关。
唐朝统一过程中,洛阳的王世充和相州的窦建德是两个主要对手。虎牢关之战后,两人被俘,但窦建德死后仅一个月,其部将刘黑闼就在河北起兵。李世民虽两次征讨,最终由李建成彻底平定。
关于窦建德之死,史家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李渊不听劝阻处死窦建德激怒河北士族,也有人归咎于李世民对河北士族的报复政策。当时作为窦建德旧部的魏徵看得最清楚,他建议李建成采取怀柔政策,成功安抚了河北士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魏徵安抚河北,这绝非偶然。因为河北已成为李建成的势力范围,魏徵作为河北士族代表,先后效力于窦建德、李建成,是最合适的调解人选。
魏徵在河北的第一项举措,就是赦免逃亡至此的李建成旧部,这显示河北与李建成关系密切。通过魏徵的努力,暂时化解了矛盾,但裂痕已然形成。
武则天时期,契丹叛乱引发新的危机。其侄武懿宗在镇压过程中,将矛头指向河北士族,大肆屠杀与契丹有联系的百姓,甚至提出杀光河北人的极端建议。若非狄仁杰调解,险些引发全面叛乱。此事导致河北士族誓不与皇室通婚。
唐玄宗推行藩镇政策,最终引发安史之乱。河北作为主战场损失惨重,但当地对安禄山等人反而产生认同。叛乱期间,河北守军多不战而降。乱平后,民间甚至为安禄山等人建祠祭祀,这对唐朝是莫大讽刺。
唐代宗将河北封给安史旧部,形成河朔三镇,使河北彻底脱离中央控制。藩镇割据由此蔓延,成为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到唐宣宗时,面对士族拒婚的局面,竟归咎于皇家女儿太跋扈,这位小太宗的见解实在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