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用心良苦?汉朝以来宗法律令,兼顾“时令、人情、法理”
创始人
2024-11-01 22:07:59
0

原标题:古人有多用心良苦?汉朝以来宗法律令,兼顾“时令、人情、法理”

古装电视剧中,涉及刑审情节往往会出现“秋后问斩”一词,秋后问斩理所当然就是春夏宣判,秋后执行。很多人会难以理解,古代人真的是非常讲究,连处决犯人都要选择季节。其实,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秋后问斩背后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它是信仰、人情、法理多项要素的揉合的结果。

其一阴阳五行说

由于古代农耕文明社会,人类谋生的手段主要依靠耕种,对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升自然的水平非常有限,于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诉诸神明的层面。

阴阳五行说自上古时期开始,到先秦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就成为人类原始和封建社会的自然科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封建社会以前的所有人类生产生活资料无一不是建立在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原始自然科学之上,包括今天我们探讨的“秋后问斩”。

古代人由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缺乏有力的科学解释,一旦遇上超过人力范畴的自然现象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神力背后的主导,将自然现象一概神化便是最好的解释,于是天灾、人祸、彗星、稀有动物等等一切皆源自老天的赐予,进而延伸出“人道符合天道”的说法。

恰恰如此,封建社会以前的王侯将相在建国立制的时候,必须要将所谓的“天道”纳入首要考虑的因素当中。人作为万物之长,刑罚杀戮自然而然也要符合“天道”的意愿。

依据阴阳五行说的理论,万事万物生发于春天,枝繁叶茂于夏天,秋天和冬天是休息收藏的季节。我们通常讲“秋天有一股肃杀之气”“寒风刺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自然界的草木都是成熟收割与秋天,人类的刑罚杀戮同样要顺应四时节气,故而选择秋后执行。

“秋后问斩”最早衍生于春秋时期的《礼记·月令》,原文如下: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月令》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儒家等到汉武帝时期,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用自己所著的《春秋繁露》进行深入解读,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一方面将庆、赏、罚、刑提升到皇帝常用的四样规制以此来丰富“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把帝王的行为与四季变换像靠拢结合。通俗点讲,帝王进行行赏要选在春夏,刑罚杀戮只有秋冬才可以进行,逐渐地演变出“秋后问斩”。

其二是要满足农耕劳动力的需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刚才也提到过封建社会是以农耕农业为主,在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劳动力是最为稀有珍贵的生产工具,包括割据势力之间的攻伐都是围绕人口和土地。既然劳动力如此珍贵重要,地得需要人种,庄家得需要人打理,粮食得需要人收割,瓷器得需要人烧制,那么以土地和劳动力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是解决好秋收的问题,自从人类学会耕作,社会就步入到农耕文明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男人就承担起粮食耕种和服兵役保家卫国的重任。一般情况下犯罪的犯人都是以男性居多,更够犯下杀头如此重罪的更是如此,除非像《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和王婆之流,这种女性犯下谋杀的大罪肯定想都不用想必然要砍头。

既然男性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的主流劳动力,秋收以前就必须承担起家里“春种夏理秋收”的重任,春夏两季男人必须去田间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活劳作,才能保证家庭和社会能够有所收成,老百姓有收获,相对应的才能向朝廷缴纳税负皇粮,也就是说秋后问斩是为了社会能够有更加充足的劳动力。

在这一点,中国古代有很多朝代比较开明,遇到秋收季节会允许论罪问斩的犯人回家收地,等秋收结束家里一切安排妥当再回来执行。《唐史》中记载,太宗一朝有次赦令400多个死刑犯人回家秋收,没想到秋收过后,400多死刑犯人全部自觉回到长安听候执行,唐宗皇帝听到后被这些死刑犯人的行为深深感动,于是与廷尉有司商议赦免这些犯人的死罪,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各朝各代秋后问斩小有不同

汉朝的法律典籍规定,执行杀头只能选定秋冬,一旦过了立春坚决不允许执行。唐朝和宋朝的法律基本一致,规定立春到秋分的时间段,除非凡有谋反弑君、忤逆杀父、奴仆杀主的重罪以外,其他罪一概不可以在春夏执行。清朝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只是追加一项朝审,但朝审判决死罪的犯人,同样适应秋后执行。

只是清朝的朝审制度是依照明朝沿用下来的,是明朝的首创。"朝审"就是每年当中在二十四节气霜降之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城腹地的死囚犯。"秋审"则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

朝审与秋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判决的公平性,它将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唯独情实类死刑案必须由皇帝亲自打勾后执行,剩余三类基本上可以免除死刑。

秋后问斩的具体执行时间

秋后问斩的具体执行时间,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有西汉时期被规定为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自唐代以后减少执行的时间范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以后直到清末,再也没有进行大幅度的变动,各朝各代都沿用唐朝定下来的规制。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秋后问斩”中的“秋后”不是指立秋,因为立秋不是进入农忙的节气,而是以秋分为时间节点算起。

问斩于秋后,应该是封建社会的一项法律上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封建社会人性化的一面,其本意就是最大限度保护珍贵的劳动力资源,出于对法理和人情的综合考虑,可见封建统治阶级也算是良苦用心。

相关内容

何以中国|茶文旅融合绘新景...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郭冠华云雾缭绕于峰林之间,溪水如玉带般...
2025-04-20 12:04:05
新田:谷雨茶叶采制忙 瑶乡...
今日永州讯(新田融媒记者蒋军君周林凤李月娟)连日来,新田县门楼下瑶...
2025-04-18 19:09:29
北京白草畔竟然下雪了 北京...
4月18日,京城迎来降雨。在房山区,白草畔自然风景区竟然下了雪!白...
2025-04-18 17:03:58
原创 ...
时隔两年多,新一季“杜兰特去哪儿”的连续剧又要揭开帷幕了…… 两年...
2025-04-18 16:09:09
上海廊下郊野公园 牡丹花开...
国色芳华、姹紫嫣红。上海廊下郊野公园26个品种8万多株牡丹竞相绽放...
2025-04-18 14:04:30
夏天回归!古龙峡4月19日...
古龙峡漂流将于4月19日以“更长、更险、更清凉”的漂流优势狂野回归...
2025-04-18 13:04:16

热门资讯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 原标题: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居然是兄弟,秦始皇应该叫赵政! 秦国和赵...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 原标题: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5人不是!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人物的...
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 原标题: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究竟值多少钱,一般不轻易透露 马未都4...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看似败在时... 原标题: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看似败在时间的延误,实则败在战略判断失误 公元16...